; “但汴京军民一心,守住汴京,等到援军,并不是一件极难的事。”
“可赵桓此人和大书法家一样,懦怂无比,其等原本就有意难逃,要不是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极力劝阻,赵桓早就跑了。且赵桓不是一次想逃,而是多次想逃,皆是李纲等人劝阻!”
这样一门心思想跑的君主,即便一时给劝阻住了,也依旧不会熄灭他投降逃跑的心思。
始皇等人只感在赵宋当一个真干实事的大臣之难,皇帝想跑路,必定还有一群大臣附和,这些人会形成一股阻碍主战派的强大力量!
但大臣会如此,还是赵宋的皇帝太软怂。
“李纲等人虽多次击退金人,但依旧不能消去赵桓对金人的恐惧,对金人的恐惧已经深入赵佶、赵桓这些人骨髓。”
王贲道:“其等这般畏惧金人,己方击退金人不能使其振奋,反而己方一有劣势,便立即会生出逃跑、向金人投降的心思。可惜赵宋那些主战派,那些为守卫汴京而战的赵宋军民!”
一将无能祸及三军,可一君无能祸及一国,然而咱大宋就牛了,是两个皇帝都无能。
“实际上,当时的形势对赵宋要更好一些,金兵不多,赵宋却有各地援军不断到来。然而,在‘劫寨之战’失败后,赵桓被吓破了胆。”
“这‘劫寨之战’据说是由赵桓决定,由姚平仲领兵执行,计划便是让姚平仲率宋军精锐趁夜劫完颜宗望大寨,但宋军遭遇金兵埋伏,大败而归。”
蒙恬道:“若此事真为赵桓决定,其定非知兵之人。金人将领皆为老将,领兵经验丰富,怎会不防备有人劫营?”
王贲笑道:“应是那赵桓等人觉得夜袭劫营是击溃金人的一个好方法。然赵宋本是守方,金人为攻方,若不到情势危急之时,不当用此冒险之策。”
“此策若成,自然不错,可若败,将城池有失。且据公子之言,赵宋虽为守方,实则比于金人,更有优势,其等何必如此着急?”
领兵作战最忌着急,尤其是优势的一方,稳扎稳打就能得到最终胜利,着急反而会将优势给送出去。
优势时该用稳妥的打法,稳稳夺得胜利,历史上那些精彩绝伦的奇谋妙计常常是弱势方,在情势危急时所用,正经的将领更喜欢以优势的力量堂堂正正压过去。
赵宋老是犯这种毛病,似乎搞不清楚自己是优是劣,优时不知优,劣时不知劣,然后在该打的时候不打,不该打的时候一头莽上去,结果在被毒打了一顿后,又与敌人求和。
李念道:“在此战后,赵宋的优势被抹去了一些,但守住汴京,等待援军到来依旧不成问题。”
由此也可见赵宋作为守方的原本优势有多大,这不是李念胡说,而是后来的事给证明了。
“可赵桓在此战后,恐金症剧烈发作,他将劫寨之战失败的原因推到了李纲、种师道身上,将李纲、种师道军权撤去。”
李念在这补了一句:“种师道便是前来勤王的宋将之一,其率领十万西军精锐赶到了汴京。”
多少人?
十万宋军精锐?
记得金人也就发兵十万吧?
并且,现在到汴京的只有金人的东路军,西路军还被拦在了路上,只有几万人马。
就算金人厉害,可宋军人马多于金人,只要不求在野战中击败金人,只是守住汴京,应该不难吧?
王贲问道:“金兵有多少人?”
李念道:“据说在六到八万之间。”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