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复恭与杨守亮等人会合后的第二天,睦王府内。
李倚坐在书房的书桌前,手中拿着一封密信,表情凝重地对站在一旁的李振说道:“兴绪,你看看吧,这是曹延派信使送来的密信。”
李振闻言,连忙上前几步,从李倚手中接过密信,展开仔细阅读起来。
随着阅读的深入,李振的眉头也逐渐皱起,越锁越紧。
待李振将密信看完后,他不禁感叹道:“杨复恭看来是有些狗急跳墙了啊。”
李倚点了点头,说道:“的确如此,他显然不甘心就这样把权力交出来。”
李振揉了揉脑袋:“如此一来,局势又增加了些许变数啊!”
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忧虑。
李倚也感到有些头疼,他当时就是觉得杨复恭此人不如田令孜那般肆无忌惮。
因此,他才敢对杨复恭步步紧逼,想要迫使他交出权力。
只是现在看来,他还是低估了杨复恭的决心和胆量。
如此看来史书中的记载也不可全信啊,把他逼到绝境,他还是会反咬一口。
“杨复恭的神策军其实并没有什么威胁,即便是杨守亮和杨守宗所率领的那数万人马,也并非难以应对。
真正让我感到担心的是,如果杨复恭在战斗中遭遇失败,他很可能会挟持僖宗以及众多文武百官逃往金商镇。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局势将会变得极为棘手。”
李倚缓缓开口道。
事实上,田令孜所组建的神策军五十四都,真正具备战斗力的仅有王建所统领的那几都而已。
而在田令孜下台之后,随驾的五都也随之分崩离析,各自散去。
杨复恭接手后重建的神策军,其中大部分士兵都是新兵,缺乏实战经验。
此外,他手下也没有特别出色的将领能够统领军队,所以这支神策军很难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至于李昌符为何会败给杨守立,这并非因为杨守立有多么厉害,而是因为李昌符早已失去了军心。
相比之下,禁军则同仇敌忾、上下一心,最终成功击败了李昌符。
杨守亮和杨守宗虽然具备一定的战斗力,但他们在谋略方面却有所欠缺。
如果真的生战斗,以高仁厚的能力,要想战胜他们应该并非难事。
李倚眉头紧皱,心中的忧虑愈沉重。
当前的局势严峻,现在有了杨守亮的支援,实际上僖宗他们已经被杨复恭所控制,他那三千人也难起到什么作用。
从杨复恭没有拦截曹延派出的信使就可以看出,这是在向李倚示威,告诉他自己手中握有人质。
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李振经过考虑后,开口建议道:“大王,依我之见,我们不妨以退为进。”
李倚一脸狐疑地看着李振,追问道:“何为以退为进?”
李振解释道:“让出京城和皇城,与杨复恭谈判,换取凤翔节度使的职位。”
李倚却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决然地表示:“这绝对不行!
我已经答应了寿王,要助他登上皇位,扫除宦官集团这个危害我大唐的毒瘤。
我怎能在这个关键时刻退缩呢?”
李振对李倚的决定似乎并不感到意外,他面色凝重地说道:“大王,我理解你的决心,但如今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夺取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而不是将过多的精力耗费在朝堂之上的争斗中。”
对于李振而言,他内心深处其实并不希望宦官集团被彻底清除。
因为在他看来,一个混乱不堪、权力分散的大唐朝廷,反而更有利于睦王未来的展。
而等到睦王的实力逐渐壮大到一定程度后,凭借其宗室的身份,登上大唐皇位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之事。
李倚却显得有些犹豫不决。
他当然清楚李振所说的这番话不无道理,同时他也明白,时间对于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的天下局势异常复杂,各个藩镇之间相互攻伐,局势尚未明朗。
朱温此时正被朱槿和朱萱两兄弟死死牵制,根本无暇顾及西边的事务;
李克用同样也有一大堆棘手的问题需要处理;而李茂贞和王建这两个潜在的竞争对手,目前也都还没有真正成长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他能够抢先一步展壮大自己,那么日后在与朱温、李克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无疑就会多一份胜算。
想到这里,李倚突然觉得自己之前的举动似乎有些多余。
他不禁开始懊悔起来,要是早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他或许就不该掺和进这件事情里来。
说不定按照历史的展轨迹,杨复恭最终还是会立寿王为帝。
看见李倚还在犹豫不决,李振心中愈焦急起来,他连忙说道:“正如大王之前所言,就算我们能够战胜杨复恭又能怎样呢?
万一到时候他挟持圣上逃跑了,那我们岂不是前功尽弃、白白辛苦一场吗?”
李倚听后,脸上露出一丝苦恼之色,他叹息着说道:“可是我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