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1973,国家因他而改变 > 第328章 港岛银行业

第328章 港岛银行业(1 / 2)

看得出来艾伦对于银行业还是很有兴趣,要不然她也不会在得知港府要出手两家银行的消息时就第一时间了解相关资料信息,并且做好了项目可行性的方案书。

永航有点不明白,银行哎!

全球那么多的国家,那么多的富豪,会没有人直接出资买下?

永航简单快的翻看艾伦准备的方案书。

看来艾伦身边也是有各行业能人的,这份计划书做的还行。

还真是的,港岛这边的银行多过米铺,不单有华裔富豪看上了,就是中资和本土富豪也在和港府接洽商谈。

艾伦的分析报告指出是最近的,也就是自84年中英签署港岛回归祖国声明后香港地产、股市、债市一片繁荣,大家的钱财重点投资在了地产和股市上面,虽然大家都看好银行业,毕竟香港要回归,回归后的香港到底怎么样,大家心里还是没有底。

这有点不合常理,又在情理之中。

在法国、英国、美国等西方世界的私人银行也不是一个两个,银行和国家的政策方向联系太过紧密,国家的政策走向最先做出反应的必然是金融行业,如果倒霉时碰上个大的金融事件,私人银行破产清算是分分钟的事。

除非你到了大而不能倒的地步,为了社会的稳定,这样就可以倒逼着政府出手相救,香港恒隆银行就是个例子,算是一家中型银行,为了平息事件的扩大化也不得不动用19亿港币的外汇基金来注入挽救,由港府直接接管。

到了康年的倒闭,港府可能是觉得有利可图,反正出的钱不多,肯定的能卖个好价钱。

银行,基本上和一个大一点的厂子没有区别,银行如果信誉不佳吸收不到民间资本,贷款放不出去,还真的不好经营。

香港银行业的展是随着香港经济成功转型对资金产生了长时间的巨大需求而展起来的。

50、60年代港岛工业区脚踩缝纫机的女工见证了港岛的展,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后来的航运、贸易、金融等高增值服务产业而崛起。

60年代开始,通过香港进行的国际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事实上香港自那个时候开始已经是亚太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

钱如流水,总是汇聚在一起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

经济的展,货物往来贸易的繁荣,货物往来贸易款以及华侨汇入款构成了整个60年代香港重要的资金源。

70年代,随着贸易的更加繁荣,华侨汇入资金的持续流入,在英国政府加持下,港岛成立的一个个银团贷款机构也逐渐展成熟,以此为基础也就顺理成章成为离岸金融中心。

1978年,港岛作为全球国际自由贸易港,香港政府放宽银行执照限制,全球包括东南亚华人的侨资银行等大量外资银行进入到香港开业,在港银行数量100多家,分行遍布港城街道;

1981年,香港修订《接受存款公司条例》,次实行银行三级牌制度,监督、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

小小的港岛银行财团开始进入战国混战时代,银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他们中的大多数不是被外资收购就是被内资兼并,包括新鸿基银行、嘉华银行等大受冲击被迫注资自救或者易手或者半死不活,垂死挣扎。

很不巧,恒隆和康年踩到了雷。

看上银行产业的富豪看上的是它的金融属性,银行牌照,银行牌照就是通行证,作为进入港岛金融服务行业的跳板再好不过,是可以光明正大的吸收民间资本为我所用,可以进行保险、证券、信托等相关金融衍生业务。

要经营银行,你最少要有雄厚的资本金吧,最起码要有可靠信任的人来经营吧,没有丰富银行金融管理经验的人领导和银行从业人员的辅助,哪怕你是银行那也得分分钟完蛋。

说白了,银行就是个企业,和生产经营的厂子没有区别。

区别就是银行的生产资料是真金白银,是要靠钱来生钱的。

问题是,如果中平方面拿过银行的股权后还需要大笔的资本金注入,没有大笔资金的注入,银行就是个空壳子。

港府是为了甩包袱,好像怎么算,现在收购回来都是个亏本的买卖。

这一点大家看的都很清楚,都在等港府降价或者你直接拍卖好了。

可是我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每一个家族、财团都很谨慎。

想着入手的家伙,那个不是有着上百亿资产的大亨。

可是他们也吃不中大陆的政策,回归后的香港还是不是原来的香港谁也说不上,所以说这个时候想要入手银行的财团必然是对香港的未来有信心的财团。

说来说去还是赌一个未来。

蔡美姿旗下除了处于展中的饮料、饮食服务、房地产外。

不算达远贸易每年1个多亿美元的纯利,就是中平服装、中平品牌全球近11亿美金的纯利润也是够吓人的。

方案书的最后一点指出,蔡美姿觉得很有道理,恒隆银行在港府接管后经过几年的大力整治,加上储户对于港府的信任,如今已经勉强能够做到

最新小说: 别给我刷黑科技啦 重生1985,从卖火锅开始成为世界首富 被他吻时心动 宦海狂澜 乱世帝都 官妻 无敌大百科[快穿] 废婿之隐龙觉醒 亲妈重生在七零,带着崽崽杀疯了 哄我婚前试爱?闪婚哥哥死对头他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