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各自吃饭,中间小聊了一会。江涉知道这人姓罗,家中行六,在兖州州学读书,明年要去国子监太学读书,这番是来求拜功名。
又问他们是来求什么。
江涉道:“求粥。”
罗六郎没听懂。
江涉便又说:
“听闻每到腊八,普照寺的僧人会熬一碗五味粥,滋味颇好。”
这实际上便是后世的腊八粥。现在叫五味粥或是药食,还没有腊八粥这个名字。寺庙里的僧侣会用信众布施的米、粟、枣子、果仁熬成粥,分食给信众和穷人。被认为可以驱寒滋补,消灾延寿。
罗六郎听了,问:
“四位是从州城来的?”
“是。”
怎么会有人奔波百里,只为了僧侣的一碗薄粥?
等看到这几人马车走了,旁边仆从唤着六郎,罗六郎才回过神,用帕子擦了擦手,他吃饱了,剩下的给下人吃。
“六郎在想什么?”
罗六郎笑了一声。
“这几个没跟我说实话,上庙里求,只求一碗粥。谁信?”
他也能理解。
“不过路上随意遇见,何必对人道出实情呢。”
仆从三三两两赶紧吃两口饭,罗六郎休整了一会,望向已经远去的车马,他道:“他们连仆从也不带,又有个穿着道袍,想来是烟霞隐逸之士。”
仆从问:“郎君可要拜会?”
罗六郎摇摇头。
“何必?”
“向来山人隐逸,都为求功名。我父为刺史,该是他们错过我了。”
马车上。
被他议论的几人也在闲聊。
元丹丘吃饱喝足,道:“那小子家里恐怕官不小,太学收的可是文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
除了元丹丘,他们对姓罗的这小子都兴致不大。
江涉不大在意。
老鹿山神也是如此,他年轻的时候,山下还没有科举这一说。李白回想那少年人的倨傲气,也没多理。
一路行到泰山脚下,到了普照寺。
庙里香火不断。
皇帝终于走了,泰山解了封山,百姓重新可以上山打柴,去庙里参拜。一时间,附近的山路都快要被兖州百姓踏平了。
他们到的时候,已经是第三天腊八。
人群挤挤攘攘,上香的,还愿的,蹭吃蹭喝的,瞧热闹的,热闹的很。
施粥的僧人前面挤满了人。
见到元丹丘一身道袍,僧人也只是稍微惊诧了一下,勺子在大锅中一搅,把碗填满。
元丹丘捧着那明显格外满的一碗,回去与江涉邀功。
“那和尚看我是道士,还添的格外满些。先生可要这碗?”
江涉正在吃粥,已经小半碗下肚。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