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小娘子怎么如此实诚,说不要就真不给,一点也不客气。
余幼嘉本也不是啰嗦的人,一边同迎面而来的热切百姓们打招呼,一边带着他们走近炊房,走过炊
没有走过。
因为络腮胡汉子等人显然已经现了炊房的异状——
寻常人家的炊房,最多不过一炉一灶,一桌四条木椅。
而此处的‘炊房’,居然是成串连排的平屋,起码得有寻常人家五间正屋合在一起那么大。
炊房最内,是几个正在淘洗,焖饭,炖菜,烧水的妇人。
妇人不断在炉灶间奔忙,不时便有新鲜热腾的饭菜出锅,被打入干净的大盆之中,等待食客挑选。
如今日头还没落下,可炊房里仍聚了些许因各种原因早下工的崇安百姓,百姓们身着朴素,各自有序排着队,等着开饭
每个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十分的理所当然,没有觉得丝毫不对。
远离崇安已经有一段日子的张三瞠目结舌,问道:
“余小娘子,此处的人应该只是普通百姓?她们非亲非故,看衣着也不在同一处干活,为何能聚在此处用饭?”
军队行伍与大户人家家仆之中确也有这样的大锅饭不假,可大多都只是为了对付一口。
此处上有八十老妪,下有牙牙学语的小娃娃,并非行伍,又不像家仆,甚至一看就知道非亲非故,可碰面后稍一招呼,便能聚在同一张桌上用饭,顺势说说笑笑
张三感觉自己脑子有些转不过弯来,络腮胡等汉子也是差不多的神色。
余幼嘉顺着他们所视的方向扫去一眼,道:
“我刚刚忘记说了,此处不单是炊房亦是人民食堂。”
“崇安推行餐有所食,老有所养,只要是愿意留在崇安干活的良籍,都可以在此处用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