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了周围人的侧目,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觉得此言有理,符合他们的期望。
“就是,允熥殿下如何和允炆殿下相提并论?也不知道陛下他在犹豫什么。”另一个官员接口道,摇了摇头,似乎对现状很不满,觉得早就该立储了,不该拖延,耽误国事。
“……”
奉天殿里,难得的在朝会中出现了炸锅的情况,百官纷纷交头接耳,震惊声,议论声不绝于耳……仿佛市场一般热闹,完全没有了往日朝会的肃穆,变得乱哄哄的,像是菜市场一样,人声嘈杂,难以听清。
朱棣听着这些个官员们言语里的话,嘴角不由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心里像是三伏天喝了冰水一样舒坦,畅快无比,觉得总算出了一口恶气,扬眉吐气,心情舒畅。
啧啧啧,这回看到本王的本事了吧?看谁还敢小瞧我!他目光扫过那些曾经对他不太看得上眼的文官们,心中满是畅快,仿佛扬眉吐气,找回了场子,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不容小觑。
而此时的朱允炆脸色微微有些难看,心里不是滋味,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既有些高兴又有些懊恼,心情复杂,难以言表。
本来朱棣率先站出来阐述燕王府学宫一应始末朱允炆并没有什么意见,本来他就不准备走上台前,躲在幕后更符合他的身份,更安全,不容易引起猜忌,避免麻烦,减少风险。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燕王府学宫和自己有很大关系,可走上台前和在幕后还是两码事,牵扯的干系不同,承担的风险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慎重对待,权衡利弊。
朱允炆担心自己走上台前引起老朱的不快,毕竟自己是皇孙,是未来大明的储君,这和一个王爷搅和在一起算是什么事?容易引人猜忌,落下话柄,对自己不利,影响前途,造成麻烦。
有些事情大家都知道没有问题,可一旦拿到明面上来,那就有些不太合适了,会落人口实,成为政敌攻击的靶子,那就麻烦了,难以收拾,需要小心应对。
只是让朱允炆没想到的是,这特么的风头这么大!简直是一鸣惊人,想压都压不住,如同狂风过境,席卷了整个朝堂,引起了巨大轰动,超出预期。
四叔出了这么大的风头,这要是自己站出来说出的这番话,那该暴增多少声望?想想就让人心动,仿佛看到了一条康庄大道在眼前展开,那前景一片光明,充满诱惑,难以抗拒。
朱允炆一时间也不由得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错了……是不是太过谨慎了?错过了天大的好机会。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现在想这些也晚了,无法挽回,只能接受现实。
但事已至此,这世上也没有后悔药了……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了,希望皇爷爷不会多想,不会因此对自己产生芥蒂,还能像以前一样信任自己,保持原有的态度,不受影响。
“好,老四,你干得不错!”
龙椅上,老朱站起身,俯看下方的百官,目光落在朱棣身上,难得的夸了一句朱棣,语气中带着赞许,脸上也露出了些许笑容,显得很满意,觉得这个儿子总算办了件漂亮事,给他长脸了,值得表扬。
而随着老朱的夸赞,朱棣瞬间脸色涨红!激动得不能自已,连手指都有些微微颤抖,几乎要控制不住情绪,差点就要跳起来,欢呼雀跃,表达喜悦。
父皇他……夸我了!真的夸我了!不是在梦里!这是实实在在的夸奖!他亲口说的!千真万确!
从小到大,朱棣就没有体验过几次被老朱夸赞的感觉,每一次都像是过年一样珍贵,值得反复回味,能高兴上好几天,睡觉都能笑醒,心情愉悦。
老朱的注意力始终在老大朱标的身上,老朱想要将朱标培养成心里头合格的大明皇帝,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几乎忽略了其他儿子,根本没时间管他们,任由他们自由生长,自生自灭。
老朱只对朱标寄予厚望,至于剩下的朱樉、朱棡、朱棣,虽然也优秀,但依旧被老朱直接给忽视了,仿佛他们是透明的一般,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就像不存在一样,不被重视,缺乏关爱。
作为大明皇帝,老朱废了丞相进一步收拢了权力之后每天的工作量就更进一步增加了,压根就没有那么多多余的精力和时间放到朱樉朱棡亦或是朱棣的身上,能记住名字就不错了,更别提夸奖,那简直是奢望,想都不敢想,遥不可及。
再加上老朱的脾气……
他本就不是一个能给别人情绪价值,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