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天命任务那就是分分钟的事,但很快,他就明白自己是天真了,想得太简单了,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打得他眼冒金星,差点找不着北,计划全盘打乱,需要重新规划。
这明史中脾气暴躁得不行的老朱,这现实接触下来,完全就不一样!简直像是换了个人似的,温和得不像话,有时候甚至让人觉得有些陌生,怀疑自己是不是认错了人,或者历史记载有误。
老朱的脾气好得吓人,简直像是换了个人似的,有时候甚至还显得有点和蔼,会关心臣子的生活起居,问些家长里短的事情,完全不像个杀伐果断的帝王,没有那种威严感。
自己想尽了办法也依旧没有让老朱真正的暴怒,连重话都没说过几句,最多就是皱皱眉头,摆摆手让他退下,那态度平静得让人心慌,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
朱煐从那时候起就对明史失去了信心,觉得这书也太不靠谱了,误人子弟,害人不浅,根本不能当做行动的指南,完全信不得,需要另寻他法。
这所谓的明史是后世清朝的大儒编纂的,出入这么大,只能说这丫的加入了不少的自己的私货,对明史进行了不少的艺术性加工,偏离了事实,纯粹是瞎写,胡编乱造,根本不能当真,只能当做故事听,消遣时间。
朱煐心里头骂了这清朝的老登不知道多少遍,恨不得穿越回去找他们算账,问问他们到底安的什么心,为什么要这样坑人,把自己害得这么惨,走了这么多弯路,浪费了这么多时间。
可没办法,事已至此,就算明史不太靠谱也只能参考明史了。总比两眼一抹黑强,有个方向总比没有好,至少还能提供点线索,不至于完全抓瞎,毫无头绪。
毕竟明史好歹也算是正史,连正史都不实了,这野史还能信?怕是更不靠谱,更加荒诞不经,连一点参考价值都没有,纯粹是浪费时间,毫无意义。
朱煐一边参考着明史一边真听真看真感受,眼见为实,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摸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子来,找到任务的突破口,实现回家的愿望。
果然,这之后又找到了破绽,发现了更多不对劲的地方,到处都是坑,走一步陷一步,简直让人寸步难行,举步维艰,难以下手,感到十分无力。
本来想着先把朱允炆和朱棣的仇恨值给拉满,这两个家伙虽然现在不是皇帝,但日后是啊。提前投资总没错,未雨绸缪,总好过临时抱佛脚,到时候手忙脚乱,措手不及。
以老朱现在的年龄,过些年估计就要去世了,到时候按照明史记载,是建文帝朱允炆登基。这时间点得掐准了,不能出错,否则就前功尽弃了,一切努力付诸东流,白费心机。
这好歹也是明史,就算是加入了不少个人私货,这皇帝是谁总不能出错了吧?基本事实总该对的,不然就太离谱了,连基本框架都不可信,那这书就彻底废了,毫无价值可言。
换而言之,朱允炆很快就会成为大明的皇帝。得提前打好关系……哦不,是拉好仇恨,把未来的路铺好,确保任务能够顺利完成,不会出什么岔子,顺利回家。
而建文帝朱允炆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在位的时间很短,朱棣起兵靖难之后,大明就落入到了朱棣这位开创了永乐盛世的永乐大帝的手里。所以这两个都是关键人物,一个都不能放过,必须都得得罪透了,让他们都恨自己入骨,才能确保任务成功。
想要完成天命任务,老朱这头又不能马上打开局面的情况下,狡兔三窟,多留几个后手自然就成了必要的选项。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得多找几棵树试试,总有一个能成,增加成功的几率,提高效率。
朱煐着手想要开罪朱允炆和朱棣,把他们得罪得死死的,让他们恨自己入骨,最好是提到名字就牙痒痒那种,这样任务才算稳妥,回家才有望,不会出现意外。
原本进行的好好的,可进行到一半,这俩货的脑子和抽风了一样。完全不按剧本来,我行我素,根本不受控制,打乱了他的全盘计划,让他措手不及。
原本针对自己的朱允炆也不针对自己了,反而想着拉拢自己,和自己称兄道弟,热情得让人害怕,仿佛换了个人,完全摸不透他的想法,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有何企图。
朱棣更加,堂堂永乐大帝,老子都把你当着那么多人的面送进大牢,让你颜面无存了,你丫的居然还不生气?还在朝堂上帮我说话?还要来主动上门祝贺自己封侯?这脑子是不是坏掉了?还是有什么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