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忐忑不安的朱老四(2 / 10)

个时期的官员们心中大多还是充满了理想和抱负的,也许他们并不全都是真心实意为百姓着想,但至少当官做事的初衷并不全是为了贪图钱财,他们还是有一些更高的追求的。他们中许多人还怀着治国平天下的志向。

这个刚刚建立的王朝还带着开国的锐气,官员们也大多怀着一腔热血,想要在这片崭新的天地里做出一番事业。他们觉得自己生逢其时,正是大展拳脚的好时候。

他们把个人的名声看得比钱财更加重要,名声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生命一样宝贵!一个官员若是名声坏了,那就等于断送了前程,就算有再多的钱财又有什么用?名声一旦受损,就再难在朝中立足。

那些银子既不能换来同僚的尊重,也不能赢得百姓的爱戴,反而会成为被人耻笑的把柄。贪来的钱财,花着也不踏实,夜里睡觉都不安稳。

能够名垂千古流芳百世,是大部分有理想有追求的官员们一生最大的追求,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他们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建功立业,名留青史吗?

谁不想像那些古圣先贤一样,被后人世代传颂?谁不想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功德碑上,受万世景仰?这种诱惑,对读书人来说是最大的。

而很显然,在眼下的洪武朝时期,大部分的文官都还是这种有追求有理想的官员,还不是后来那种只知道混日子、浑浑噩噩度过每一天的家伙,他们还有着满腔的热血和抱负。他们还没有被官场的陋习完全腐蚀。

他们读书做官,为的是治国平天下,为的是实现年少时立下的志向。他们还记着圣贤书上讲的道理,还记得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

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没有变得麻木不仁,还没有被世俗的琐事磨平棱角。他们还会为了一个政策争论不休,还会为了百姓的疾苦而忧心。

他们还会为了一个理念争得面红耳赤,还会为了百姓的疾苦辗转难眠,还会为了朝廷的大事废寝忘食。这种热情,是洪武朝官员特有的精神风貌。

黄子澄和齐泰作为文官集团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想法就更是如此了,他们比其他人更加看重自己的名声和地位。他们身处权力中心,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后世评价。

他们身处权力中心,深知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史官记录在册,所以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力求在青史上留下美名。他们写奏章时字斟句酌,议事时谨言慎行。

为什么他们如此渴望获得从龙之功?为什么他们要拼了命地不断往上爬?这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荣华富贵,更是为了那个能在史书上留下姓名的机会。

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权势地位,更是为了那个能够名垂青史的机会。他们深知,只有站得足够高,才能被历史记住。平凡的小官,做得再好,也可能被历史遗忘。

因为历史往往只能记住那些身居高位的大人物,小人物很少能被历史书记载下来。一个七品知县,就算造福一方,也可能只在地方志上留下几行字。

一个七品知县做得再好,可能也只是在地方志上留下寥寥数语;而一个朝中重臣,哪怕只是做了一件事,也可能被大书特书,流传千古。这就是现实,所以他们要往上爬。

黄子澄和齐泰两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希望自己能够被后人所长久铭记,能够在那厚重的史书上留下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让自己的名字永远流传下去。他们不想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

他们想要成为像房玄龄、杜如晦那样的名臣,辅佐明君,开创盛世。他们想像那些唐朝名相一样,辅佐君王成就伟业,自己也因此名垂千古。

在原先的历史发展轨迹之中,两个人确实也都做到了这一点,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记。只是那印记并非他们最初期待的那般光彩夺目,反而带着几分悲剧色彩。

只是那印记并非他们最初期待的那般光彩夺目,反而带着几分悲剧色彩。他们的名字确实流传下来了,但不是作为能臣贤相,而是作为失败者被后人评说。

黄子澄和齐泰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之中,在朱元璋老皇帝驾崩之后,成为了朱允炆登基之后最为倚重的心腹大臣,他们的地位一下子变得非常重要。从普通的翰林官一跃成为皇帝最信任的顾问。

从普通的朝臣一跃成为皇帝最信任的人,这种转变让他们既兴奋又忐忑。他们手握大权,却也肩负着巨大的责任。

由于有着师生这一层特殊关系的羁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抗战:我能读心,你拿什么赢 太后娘娘请开门,奴才来请安了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农民将军 如何拯救德意志 中国古代名人传 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 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 古人看我玩原神 大明:我是朱标他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