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定要雷霆手段,将其彻底压服!
绝不留后患!
几人在东宫又商讨了一阵细节,直至将大略章程都敲定下来,确保万无一失。
......
朱棣离开东宫的时候,已经是晌午时分,正是一天里面最热的时候,连风都带着一股灼人的热气,吹在脸上火辣辣的。
烈日晒在朱棣的身上,汗水很快浸湿了内衫,可此刻的朱棣却只感觉到念头一阵通达,浑身舒畅,连这酷暑也变得可爱起来,仿佛是在为他助威。
想到日后燕王府学宫建成之后,宾客盈门,名士云集,与那稷下学宫打擂台,将朱煐气得跳脚却又无可奈何的表情,朱棣就是一阵畅快,嘴角忍不住勾起一抹笑意,那是一种即将报复得逞的快意。
天下文官皆在我手,看你能招到几个学宫博士!
到时候,看你那学宫如何支撑门面!
没有优秀的教师资源,没有名儒大家坐镇,你这号称大明第一学府的稷下学宫,怕是该名不副实了吧?
看你还如何嚣张!
如何目中无人!
想着这些,朱棣心中不由暗爽,脚步也轻快了几分,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朝中文官集团悉数支持朱允炆,而如今朱允炆和朱棣合作,自然,所有文官也都会站在燕王府学宫身后,而不会选择稷下学宫。这便是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
而朝中文官集团代表着什么?
代表着天下士林之望!
朝中文官们就是读书人的标杆和方向!
.......
在这个时代,读书人总共就是这些,朝中的文官集团就代表了绝大部分的上层读书人,是士林的领袖,掌握着话语权。
哪怕那些隐居山林、专心做学问的大儒隐士并不在朝中,可却也必然和朝中的文官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窗、同门、师生之谊,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这个时代,普通人想要通过正常渠道进入朝堂,靠读书出头,那是千难万难,非有大机缘、大毅力不可。这条路,布满荆棘。
因为普通人压根就没有读书的条件,连书本都买不起,更别提拜名师、结文缘了。
要么除非你就是天赋异禀,惊才绝艳,只有如此,才能通过走这条路成功,但那终究是凤毛麟角,万中无一。
可这样的人又有多少?
万中无一罢了。
大多数人,还是需要依靠关系和背景。
所以这文人与文人之间,那都是互有关系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形成了一个坚固的圈子。
......
朱允炆得到了朝中文官集团几乎所有文官的支持也就意味着,朱允炆已经得到了士林大部分人的支持!
这就代表了他掌握了舆论的喉舌。
这分量,不可谓不重。
而眼下朱棣和朱允炆合作,自然也就意味着燕王府学宫得到了天下读书人的支持,至少是明面上的支持。
这份力量,足以撼动很多事情。
相对应的,朱煐想要重开稷下学宫就要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哪个名士大儒敢冒着得罪整个文官集团的风险去他那里?
那无异于自绝于士林。
学宫要是没有优秀的老师,那还能叫什么大明第一学府?
那不过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罢了!迟早要干涸枯萎!
......
朱棣离开东宫的同时。马蹄声嘚嘚,踏在滚烫的青石路面上,扬起细细的尘土,很快便消失在宫墙的转角处。
此刻的御书房内。
老朱坐在桌案前,身形依旧挺拔,如同山岳,尽管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痕迹,但那帝王的威仪却不减分毫。
桌案上是摆放得满满当当的奏章,如同小山一般,几乎要将他的身影淹没。
老朱正在聚精会神地批阅奏章,朱笔时而挥动,留下鲜红的批注,每一个字都关乎国计民生。
檀香的青烟萦绕在御书房里,淡淡的香气弥漫开来,让人闻了颇有种宁心静气之感,稍稍驱散了夏日的烦躁和内心的波澜。
蒋瓛轻轻敲响了御书房的房门,声音不大,却足够清晰,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突兀。
老朱抬起头,目光从奏章上移开,那目光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