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毕竟,他们是血脉相连的亲兄弟。
他等着。
一天。
两天。
三天。
传回来的消息,却是一道比一道更冰冷的利刃。
秦王仪仗未备,行程缓慢。
晋王偶感风寒,需得调养。
燕王整顿兵马,耽搁了时日。
当这些消息一条条摆在他的案头时,朱元璋坐在那里,许久没有动弹。
奉先殿里燃起的最后一丝温情,被这迟来的消息彻底吹散了。
他眼中的悲伤在一点点褪去,浑浊的瞳孔重新变得锐利,深不见底。
他还是那个杀伐果断的洪武大帝。
期待,已经变成了失望。
而失望,正在凝结成冰冷的审视。
他忽然清醒地认识到,他的儿子们,早就不再是当年跟在他身后,只会啼哭撒娇的小子了。
他们是王。
是手握兵权,就藩一方的藩王。
他们有自己的幕僚,有自己的军队,更有自己那深埋心底,不可告人的心思。
这份认知,让他的心,又是一阵绞痛。
比丧子之痛更复杂的痛楚。
立藩王为储君?
这个念头刚一浮现,就被他自己掐灭。
后患无穷!
这个道理,他比谁都清楚。一个强大的藩王一旦入主东宫,其余的藩王会怎么想?他们会甘心俯首称臣吗?
到时候,就不是兄友弟恭,而是手足相残!
可若不立他们,又能立谁?
这个问题,在他的脑海中反复盘旋,每一个选项,都通向一条死路。
立朱樉?
老二朱樉的脸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
不行。
朱元璋的眉头瞬间拧紧。
这个儿子,性子太急,做事暴躁,全凭喜好,从不计后果。把大明交给他,他不放心。
那立朱棡?
老三朱棡,性格倒是沉稳一些,可也正因如此,威望、能力,都压不住另外两个兄弟。
一旦立了他,朱樉不服,朱棣更不会服。
兄弟之间的那点脆弱的平衡,会瞬间被打破。
那........立朱棣?
当这个名字浮现时,朱元璋的呼吸都停滞了一瞬。
老四。
这个儿子,最像他。
一样的杀伐果断,一样的雄才大略,一样的........野心勃勃。
可正因为太像了,他才更不敢选。
立了朱棣,那朱樉和朱棡怎么办?他们会甘心看着这个曾经的弟弟,一步登天,成为他们的君主吗?
绝无可能。
这三个儿子,从来,就不是一条心。
老朱根本上的思想还是传统的小农思想,
他这一辈子,从一个要饭的乞丐,一步步走到这九五至尊的位置上,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尸山血海,他眉头都没皱一下。
可现在,他怕了。
他怕的不是死亡,而是自己死后,这份天大的家业,会顷刻间分崩离析,付之一炬。
归根结底,他骨子里还是那个从淮西走出来的庄稼汉。他一辈子追求的,无非是家人围坐,锅里有饭,儿孙满堂,兄友弟恭。
他最怕看到的,就是兄弟阋墙,骨肉相残。
这个最朴素的愿望,早在他给儿子们取名的时候,就深深地烙了下去。
标儿,老二朱樉,老三朱棡,老四朱棣........他希望他们能像一棵大树的枝干,同根同源,相互扶持,共同撑起朱家这片天。
为此,他费尽了心机。
他给每一个儿子都留了后手,给了他们兵权,给了他们封地,给了他们足以自保的实力。
这不是让他们去争,去抢。
这是他这个老农,给每一棵庄稼都浇上足够的水,希望他们都能茁壮成长,而不是一棵独大,其他的全都枯死。
他让他们相互制衡,更希望他们能相互扶持。
老大若是受了委屈,老二老三老四的兵马,就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可这份深埋在心底的苦心,又有几人能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