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笔伐之声,仿佛朱煐已然成了导致湖广灾情加重的罪魁祸首......
.......
朱允炆看着顷刻之间又和朱煐闹得势同水火的文官集团,先是一愣,眉头紧紧皱起.......
他本能的有些生气,甚至带着几分愠怒。
因为他此前已经多次叮嘱过黄子澄、齐泰等人,当前首要之策是怀柔,是收服朱煐为己用,他认为这是皇爷爷对自己的考验,看看自己是否有容人之量和驭人之能。
可眼下的情况,却完全脱离了他的掌控和预期,文官们如同脱缰的野马,再次对朱煐发起了猛烈的围攻.....
倘若是别的官员带头起哄,朱允炆定然已经心中暴怒,认为其不识大体。可这起头的却是他最倚重的老师黄子澄.....
黄子澄是朱允炆的老师,两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朱允炆最信任、最依赖的谋臣就是黄子澄了。
他的举动,必然有其深意.....
黄子澄起的这个头,让朱允炆皱起眉头,心中虽有不解和一丝不快,但犹豫片刻之后,他选择了相信老师的判断。或许是自己错过了什么关键信息?
或许是朝堂上出现了新的变数,迫使黄先生不得不临时改变策略?
是黄先生又有了新的想法亦或是发现了什么自己未曾察觉的蛛丝马迹?朱允炆心中念头急转。
他最终没有开口制止,也没有附和,只是默默地站在队列中,心中想着等退朝之后,必须得立刻找黄子澄问个明白,弄清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
一时间,朝中局势倏然变化,风向突变。
文官集团一个个如同打了鸡血,当即对朱煐进行口诛笔伐,唾沫横飞,慷慨激昂!仿佛朱煐已然是十恶不赦的罪人。
朱棣冷眼看着这群臣如同疯狗般围剿朱煐,却是不动声色地撇了撇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讽。这帮蠢货,连情况都没搞清楚就敢乱咬人?
要说他消息渠道稍微差一些,像这些文官一样被蒙在鼓里,那他说不定也会被这股情绪带动,跟着一起开口围攻朱煐,毕竟他之前也对朱煐颇为不满。
可朱棣却早就通过自己的渠道,知晓了朱煐一日之间便筹措到三十六万两巨款这石破天惊的事情。
眼下朱棣就是拿不准,摆在眼前的这些大箱子里究竟是不是装着更多的赈灾钱粮,自己这心思深沉的老爹又是在打着什么主意,摆下怎样的龙门阵.....
虽然朱棣并不清楚全部内情,但有一点他却是可以百分之百肯定的,那就是无论箱子里面是什么,朱煐仅凭数日前那三十六万两的功绩,就已经是立下了泼天大功!
试问满朝文武,谁能做到?
不说别的,光是那第一天筹措到的三十六万两银子,那就已经是足以震动朝野的大功了!
试问天下,哪怕是老朱亲自开口,在朝中向这些文武百官“劝捐”,又如何能够一日之间就筹措到三十六万两银子?
恐怕连零头都难!
甚至退一万步讲,如果朝廷策略保守些,只要求象征性赈灾,不指望所有百姓都活下来,只求尽量保住大部分人的性命,那么这三十六万两银子拿去精打细算,也勉强是够支撑一阵子的,最多就是百姓吃不饱,勉强吊着命,或者不可避免地饿死一小部分最脆弱的人,但总归是能靠着这笔钱让一大部分灾民看到活下去的希望.....
能做到这一步,就已经是天大的功绩!足以让任何质疑闭嘴!
看着群臣不明就里地疯狂攻讦朱煐,朱棣眼珠子一转,目光悄然落在龙椅上的老朱身上.....
果然,他清楚地看到,眼下老朱的脸色已经阴沉下来,显然对这群臣的无端指责十分不喜。
于是,朱棣心念电转,当即抓住了这个时机,一步跨出队列,朗声道:
“父皇,儿臣有一言,不得不讲!”声音洪亮,瞬间压过了殿内的嘈杂。
朱棣一开口,全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的争吵和指责声戛然而止.....
所有人的目光全都齐刷刷地,带着惊疑和不解,落到了这突然横插一手站出来的燕王朱棣身上.....
他想干什么?落井下石?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