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3章 无干私情(3 / 4)

试之。”

朱元璋阅毕,沉默片刻,唤来程守义:“拟旨,准其设‘试署三职’。但,三月而终,复由内阁评之。”

程守义低声问:“陛下,若三月之后诸臣不服?”

朱元璋冷笑:“不服又如何?能立局而不覆者,便是东宫之主。”

建德堂正厅,试署之议设于主席。

朱标亲列器堂三事——兵器成制、礼仪器度、内务度量;并以试官三人之制,署三月之职。

凡三月内,三人可自行决断所署之器制、设议之规,但每旬须报两案一议于东宫。

三人分别由工部、礼部、内府推举,而朱标仅点其一人。

令人侧目的,是他所点之人——

内府司器正司属,赵文宽。

一名仅五年从六品的中层,却为器物详识、度数精准者。

顾清萍私下问朱标:“为何点他?不怕惹议?”

朱标却只答:“我不是要选声名。”

“我要选一个,能真把规矩,写在尺上的人。”

试职初开十日,赵文宽所署“器度试准”一案,引来诸部目光。

其所修器准,不求新制,反列十年内旧器之耗材、耗银、耗工,细至寸厘、银两、时辰,编列《度录三十篇》,呈予器堂。

朱标观毕,未言一语,只当日夜召三案会同者十人至东宫,设案评比。

凡观录者皆叹:“此录虽不言法,却处处有法。”

“可惜出自庶吏,不为正编。”

朱标闻之,却笑道:“若今朝之政,还靠正编出法,那便不用设我这东宫。”

翌日,朱标手批一道:“赵文宽试职之录,即为器堂之准。”

“若有异议,三月之末,可堂前公议。”

此言落下,朝堂无声。

三日内,竟无人上章言异。

顾清萍一夜未眠,翌日晨起对朱标道:“您今日以一庶吏之笔,破了朝中人望之说。”

“此举虽隐,却实为‘破坛’之式。”

“您将权力,从官望中夺出,归于事。”

朱标却语气极轻:“人心既散,我便以器为线,一根一根缝回来。”

“今日缝一线,三月缝三尺,终有一日,我要让这整个朝局——不再靠名望、血脉、恩宠为尺,而是靠一把尺,一个规矩。”

朱标立于建德堂内庭,面色如常,手执一卷绢帛,缓步而入正厅。

他今日不披青袍,而换了一袭玄绫素纹直裰,未着金饰,不带佩玉,惟显肃然。

“东宫试署三职,今日三旬之期至。”

堂中列座十余人,皆是由内阁与六部所选之长吏、执政、翰林学士。

顾清萍与吴琼分立案后帷幕,静听不语。

朱标抬手,将赵文宽所撰《器度三十篇》摊于案前,朗声道:

“赵文宽,一介中吏,三旬之中,不问人情、不通外事,唯以度量为尺、器制为骨。”

“其所列三十篇之中,凡有旧案重修者七,新制补缺者九,节工三十七日,省银二百七十两,器物误耗下降一成五。”

“今日我只问一事:诸位,若此人再任三月,有无不可?”

殿内静默。

有人欲语,未发声。最终,礼部尚书年信公缓缓起身,长揖到地:

“臣,年某,请代朝言一句。”

“此人能效一吏之责,行一部之法,且无干私情,无染人誉。”

“若此人不可署职,那我朝六部之中,有几人能胜?”

堂中顿起低声议论。

朱标望向他,轻声道:“年公,您年高望重,却愿先为一庶吏请言,可知这正是‘器为政本’之意。”

“有些人,不该只留在史馆案角。若能执尺画规,就该立于堂上。”

当日午时,朱标亲手书《器堂试录》,列赵文宽为首,另二人并列,署之“东署三典使”。

此册随即送入御前。

御书房内,朱元璋翻阅完奏册,眉头紧锁半晌,突问:

“程守义,此人赵文宽,你可曾听说?”

程守义恭谨道:“是内府庶吏,曾从工部借调一年,因言辞直率,未获擢升。”

朱元璋轻嗤一声:“倒是我那太子有眼。”

<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摆烂上学?反手震惊清北! 不夜宴 重生,从救女市长开始 身份都没曝光,未婚妻就死心塌地了 反派:舔女主干嘛?女反派不香吗 带三宝嫁大佬,随军海岛当团宠 替身不做了,傅总跪求复合 宣布封心锁爱后,我遇上了心动对象 重生顶流之横扫娱乐圈 小叔兼祧两房后,诈死夫君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