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府衙,叶明立即召集各房主事议事。军工坊的生产是重中之重,但雪松短缺成了瓶颈。
\"大人,\"铁手先生难得地愁眉不展,\"库存的雪松纤维只够做三十套'金筋甲',连弩的弦也快用完了。\"
叶明沉思片刻:\"南方有没有类似材料?\"
\"试过几种,都不理想。\"老人摇头,\"要么不够韧,要么太重...\"
正当众人一筹莫展时,乌云轻声道:\"或许...可以用'铁线藤'?\"
\"铁线藤?\"叶明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
\"是南方雨林中的一种藤蔓。\"乌云解释道,\"前年有支南方商队带来过,说比麻绳还韧,能吊起千斤重物。\"
叶明眼前一亮:\"那支商队还在安阳吗?\"
\"早走了。\"陈瑜插话,\"但周掌柜可能知道货源。\"
周掌柜被紧急召来,一听\"铁线藤\",立刻拍大腿:\"巧了!林家商队上月刚运来一批,说是南洋特产,老朽还纳闷这玩意能干啥用...\"
\"全部买下!\"叶明当即决定,\"另外,派人去南方采购,有多少要多少!\"
军工坊的原料危机暂时缓解,但叶明知道,要应对来年的大战,仅靠现在的产能远远不够。他决定扩建军工坊,同时培养更多工匠。
\"从明日起,军工坊设早晚两班,每班四个时辰。\"叶明下令,\"老带新,尽快培养一批熟练匠人。\"
正说着,赵德匆匆进来:\"大人,朝廷税银队回来了!\"
这是第二批税银,走的是秘密路线,比第一批晚了十日。带队的老押司满面风霜,但精神矍铄,一见面就跪地报喜:\"托大人洪福,税银安全抵京,朝廷嘉奖安阳忠勇,特免明年三成赋税!\"
众人欢呼雀跃。减税意味着百姓负担减轻,也能刺激生产,可谓雪中送炭。
次日清晨,叶明正在书房规划军工坊扩建事宜,陈瑜兴奋地跑来:\"大人!铁线藤到了!\"
院子里,十几个大藤筐装满了灰褐色的藤蔓,看上去平平无奇,但摸上去却异常坚韧。铁手先生用铁钳都费了好大劲才剪断一小截。
\"好东西!\"老人两眼放光,\"比雪松纤维还韧,而且更轻!\"
试验很快展开。将铁线藤剥皮取芯,浸泡药液后纺成线,再织成布,效果出奇的好。制成的\"藤甲\"比\"金筋甲\"更轻便,防御力却不减反增。
\"妙啊!\"铁手先生抚摸着新样品,\"若加一道油浸工艺,还能防水防火!\"
叶明当即拍板:全力生产铁线藤甲,同时继续改良工艺。军工坊的产量很快从每日五套提升到十五套,而且还在增加。
腊月廿八,安阳城迎来了战后第一个集市日。尽管天气寒冷,但四乡八邻的百姓还是蜂拥而至,市场上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
叶明换上便装,带着陈瑜微服私访。战后的安阳恢复得很快,商铺基本都重新开张,连被焚毁的东区也开始重建。最热闹的要数铁器行——朝廷减免赋税的消息传开后,农具销量大增,百姓们都在为来年春耕做准备。
\"大人,您听。\"陈瑜突然指向一个茶摊。
几个商人模样的外乡人正在高谈阔论,说的正是安阳守城战。他们将叶明和守军的事迹说得活灵活现,仿佛亲眼所见。
\"...那叶知府真是诸葛再世!早料到北燕贼子要挖地道,提前埋了大缸...\"
\"...还有那'霹雳车',一炮就打塌了攻城塔...\"
\"...最神的是白鹿部萨满,祈来的风雪让北燕弓弦都冻断了!\"
叶明听得哭笑不得。传言越传越玄,不过这对提振安阳声望倒是好事。
转过街角,一阵熟悉的\"咔嗒\"声传来。纺织区已经恢复生产,女工们正在赶制年前的最后一批订单。见到叶明,她们纷纷行礼问好,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些女子不仅是生产者,也是守城的功臣。
\"大人!\"乌云从染坊跑出来,手上还沾着蓝色染料,\"您看这个!\"
她展开一块新染的布料,颜色是一种独特的青蓝色,在阳光下泛着微微的光泽。
\"用'天蓝草'改良的配方,不褪色,还防虫蛀。\"乌云兴奋地解释,\"若是用来做军服...\"
\"妙极!\"叶明立刻领会,\"比普通布更耐用,还能防南方潮湿。\"
正说着,一个驿卒匆匆跑来:\"大人,镇北王府急报!\"
信是顾慎写来的,笔迹匆忙:北燕内乱,二皇子被囚,主和派掌权,遣使求和。朝廷已准予和谈,命边关各城戒备如常,暂缓大规模军事行动。
叶明长舒一口气。虽然和平只是暂时的,但至少给了安阳喘息之机,可以更充分地备战。
\"传令下去,军工坊恢复单班生产,但质量要求不变。另外,趁此机会,全面检修城防。\"
腊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