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打造最强边关 > 第652章 全域蓝图

第652章 全域蓝图(2 / 3)

不如城里的水泥路平整,但足以应对日常运输。

"记住,路面要中间高两边低,便于排水。"叶明亲自示范如何用简易水平仪找坡度,"每隔三十丈设一个排水口,连接路旁沟渠。"

村民们学得认真,干得更卖力。让叶明惊讶的是,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来帮忙,说是"要给儿孙留条好路"。

三天后,当第一段硬化路完工时,全村老少都来围观。老里正赤脚踩在平整的路面上,突然老泪纵横:"老汉活了七十岁,没想到村里能有这样的路..."

与此同时,西岭村的水井工程也进展顺利。叶明采用"套管法"防止井壁坍塌,又设计了省力的杠杆式提水装置。当清澈的井水第一次涌出时,全村妇女围着水井又唱又跳,像过节一样热闹。

东沟村的简易学堂更富创意。叶明利用村里废弃的祠堂改建,请老秀才任教,教材则采用他亲自编写的《实用千字文》——不仅教识字,还融入农耕、卫生等实用知识。

"侯爷,娃娃们可爱上学了!"一个月后,东沟村里正来报,"连邻村的孩子都跑来听讲!"

试点成功后,"乡村五件套"如星火燎原,迅速推广到全境。叶明又适时推出"交通网计划"——修建两条横贯东西、三条纵贯南北的主干道,将各村镇连接起来。

"侯爷,这段路经过狼牙沟,地势险峻..."工房主事指着地图上一处标记。

叶明早有对策:"在这里开凿一条'之字形'盘山路,虽然多走些距离,但安全系数高。另外,"他指着几个关键节点,"这些岔路口都要立指路碑,刻上方向和距离。"

指路碑成了安阳特色。叶明设计的碑石顶部刻有不同纹饰:麦穗代表通往农田,斧头表示林业区,鱼形则是渔场方向。不识字的百姓也能轻松辨认。

随着交通改善,产业布局也随之展开。叶明根据各地特点,引导形成专业化生产区:

山区村落重点培育药材和坚果。老药农按照叶明教的"轮采法",每年只采一部分,保证资源不枯竭。

平原村庄推广高产作物。叶明引入的"三圃轮作制"让土地利用率大增,配合新式堆肥,小麦亩产提高了四成。

河边渔村发展水产养殖。利用活水系统,渔民们在特定区域设置网箱,养殖鱼虾,收获颇丰。

城郊村落则转型手工业。一个擅长编织的村子专攻竹器,另一个盛产陶土的村子发展陶瓷业...

专业化生产带来效率提升,百姓收入肉眼可见地增长。集市上,各村的特产开始丰富起来,商贸日渐繁荣。

在推进建设的同时,叶明特别注重生态保护。他亲自划定了三处"禁采区"——两片水源林和一处湿地,立法严禁砍伐和垦荒。

"侯爷,这片林子历来是砍柴的地方,封了百姓烧什么?"一位老猎户质疑道。

叶明早有准备:"推广煤饼和改良灶台。另外,"他指着地图,"在这些次生林区实施'轮伐制',分片砍伐,及时补种,既能取柴又不伤根本。"

老猎户抚摸着地图上那片他再熟悉不过的森林,喃喃道:"侯爷比我们更懂这片土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阳府的面貌日新月异。叶明每天奔波在各处工地,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山路坡度太陡怎么办?水井遇到流沙层如何应对?学堂冬天如何保暖?

每个问题都催生新的创新。为解决学堂取暖,叶明设计了"地龙"系统——在地下砌烟道,连接灶台,热量均匀散发;为应对流沙层,工匠们发明了"沉箱法",用木板临时固定井壁...

这天傍晚,叶明站在府城最高的钟楼上,俯瞰正在变化的安阳全境。远处,新修的道路如银线般延伸向各个村落;近处,城内的水系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城墙上的凌霄花虽已凋谢,藤蔓依然顽强地攀附在墙面上,等待来年春天。

钱大有匆匆上楼:"侯爷,好消息!西岭村的水井出水后,村民们自发在周围种了一圈果树,说要建个'井园'!"

叶明微笑颔首。这就是他最希望看

最新小说: 李龙鳞苏凤翎 崇祯之军火大明 从抽卡开始做皇帝 寒门小厨娘:夫君是探花 你管这叫恋爱选项? 龙吟壮歌 卧底回来后被病娇抱回家了 凯旋回朝背叛我,我转头迎娶公主 六国派我当间谍,接头人是秦始皇 红楼兵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