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之连续击发震动,于寒冷环境下,韧性下降,故易脆裂。”叶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物理本质。
“大人明见!”老工匠佩服道,“以往亦偶有此情况,只是新弩射速快,使用频繁,故问题凸显。我等尝试过用鱼鳔胶混合细麻绳填充缝隙,略有效果,但仍不尽人意。”
叶明沉思片刻,道:“可从三处着手。其一,材质:连杆本身,尝试选用韧性更佳之木料,或进行特殊熏烤处理增强其耐寒性。”
“其二,结构:改变接榫方式,或可尝试以坚韧牛筋或皮革制成柔性连接件,允许微小形变,以缓冲应力。”
“其三,保养:配制一种防冻润滑油脂,专用于北疆弩机,定期涂抹养护,减少摩擦与僵硬。”
他尤其强调了第三点:“立刻着手试验,以猪油、蜂蜡为基础,加入少量松节油(他知道古代有提取技术)或其他不易凝固的油料,测试其在低温下的润滑性和防护性,尽快拿出一个可行的配方,送往北疆试用!”
技术的问题,终究需要用技术的手段来解决。叶明深知,无论是海上追敌、纺织增效还是军械改良,最终的依仗,还是那严谨的推演、精巧的构思和不断试错进步的务实精神。
他望向窗外,天色渐暗。海上的网应该正在收拢,后院的模型应该又有了新的改进,北疆的防冻油配方也许正在试验中。
一切,都在技术的轨道上,艰难却坚定地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