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精忠看着梁臣逸,诚恳地说道:“梁兄,我耿精忠在书院里从未与人吵过架,自认为对人一向宽厚,为人处世也颇为低调。
而且我的成绩只是中上水平,比我学问好、更受书院夫子喜爱的同门同窗大有人在。”
“所以我实在想不明白,我究竟是哪里得罪了你啊!
要不这样吧,你给我一点提示,要是真的是我错了,那我一定给你道歉,并且立刻改正。”耿精忠一脸诚恳地说道。
然而,耿精忠的这番话却让梁臣逸的脸色变得愈发难看了起来。
因为梁臣逸心里很清楚,自己之所以会针对耿精忠,其实是有一些难以启齿的原因的。
如果把这些原因说出来,恐怕不仅会让耿精忠觉得莫名其妙,还会让其他人觉得自己是个毫无道理、胡搅蛮缠的小人。
要知道,那些原因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梁臣逸对耿精忠的不满,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内心的妒忌。
在梁臣逸的眼中,耿精忠似乎根本不需要像自己那样拼命学习,就能轻而易举地取得比自己更好的成绩。
更可气的是,耿精忠的分数总是和自己不相上下,这就导致书院的夫子常常会把他们两人写的文章、答卷拿出来,与其他同窗一起探讨和点评。
而耿精忠在书院的同窗中,人缘明显比梁臣逸要好得多。
所以,当大家一起讨论他们的文章时,同窗们往往都会更倾向于喜欢耿精忠一些,自然而然地也就会觉得耿精忠的文章写得比梁臣逸更好。
梁臣逸心里很清楚,自己对耿精忠的恼恨完全是出于嫉妒,但这个原因他绝对不能说出口,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面对耿精忠的发问,梁臣逸只能硬着头皮回答:“没有原因,我就是单纯地不喜欢你这个人。”
耿精忠听了这话,觉得梁臣逸简直不可理喻,忍不住说道:“那你就太不讲道理了。”
然而,话一出口,耿精忠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妥。
耿精忠心想,梁臣逸平日里的言行举止并不像那种会无端生事、胡搅蛮缠的人啊。
而且,仔细想来,梁臣逸似乎只对自己抱有敌意,对其他人还是挺友善的,勉强算得上是个正人君子。
想到这里,耿精忠觉得事有蹊跷,便改口道:“不对,我看你梁臣逸平时的所作所为,并不像是那种会无理取闹的小人。”
“何况,这世上哪有人会无缘无故地讨厌一个人呢?
肯定是我在什么时候不小心做了或说了什么让梁兄你不高兴的事。”
耿精忠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缓缓说道:“梁兄啊,虽然我不知道我到底说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情。
但是请梁兄相信我耿精忠,那绝对是一个无心的过失,可无论如何……”耿精忠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诚恳和歉意。
耿精忠想着自己先向梁臣逸道歉,如果确实是因为自己的言行导致了对方的不愉快,那么道歉便是理所应当的。
毕竟,耿精忠并不想因为这样的事情而与梁臣逸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愿意让彼此之间同窗的关系变得紧张。
而且,即使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道个歉、说几句好话也并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损失。
相反,这样做反而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使事情不至于变得过于复杂。
耿精忠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很大程度上与他成长的家庭氛围有关。
他在家中排行最小,是父母的宠儿,同时也受到嫡长兄和庶兄的疼爱。
他的母亲作为当家主母和嫡母,为人宽厚善良,管家处事赏罚分明张弛有度,绝不会迫害妾室和庶子。
而父亲的妾室也都安分守己,不会惹是生非。
此外,他的父亲也不会越过母亲去插手管理内宅之事,家庭秩序井然。
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耿精忠深知一个道理:只要人们安分守己,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那么麻烦事自然就会减少,日子也就能过得舒心自在。
可是,耿精忠这种无论自己有错没错都先道歉的态度,却并未让梁臣逸对他改变看法并产生好感,反而使梁臣逸对他的厌恶愈发强烈。
因为梁臣逸心里很清楚,他之所以对耿精忠心怀不满,完全是出于对耿精忠的嫉妒。
而耿精忠率先认错展现出谦逊的态度,让梁臣逸顿时感到无地自容。
梁臣逸觉得自己就像个蛮不讲理的市井泼妇,而耿精忠的宽容则更加凸显了自己的无理取闹。
于是,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