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照片上的人赫然是陈同和!
陈明远的儿子,陈晓琳的父亲,“世安药业”
董事长陈同和。
林睿真和李桐互相看了对方一眼,眼里全是疑惑。
这个时候内科主任乔先宇看向了林睿真,开口说道:“今天林老正好到华平医学院做交流,我没顾上林老的舟车劳顿就把他请过来一起探讨一下。
那也请林老给我们一点意见吧。”
当人们把目光投向刚过来的林睿真时,一个声音小声嘀咕了一下“人都快不行了怎么把中医也弄来了。”
声音虽然小,但是全场都听到了。
其实很多专家都会有这么一个想法。
但是混了医学界这么多年,这种话只能在心里说一下,没有哪个傻子会说出来。
更何况林睿真和林家的名号即使是西医专家也是尊重有加。
林睿真也听到了,但是他并没有说什么。
在几十年的从医生涯里这种话他听得太多了,所以这点声音还不足以扰乱他的情绪。
李桐虽然听的不爽,但是他没资格说什么。
只是他循着声音看去,是一个看起来三十岁左右的医生,这个让他有点意外。
一般像华平医院的科室主任专家会诊来的都是四五十岁的大夫,这种三十来岁的少见。
但也从侧面看出这个人或许有些本事。
林睿真站起来说:“感谢乔主任的信任让我这个外人也来旁听了各位专家的会诊。
可以说深受启。
中医讲的是望闻问切,所以只看照片和指标解决不了问题。
需要看到病号才行,要不然让我俩去见见病号?”
各位大夫纷纷点头称是,当然也是为了掩饰一下刚才那个海归医学博士的口不择言。
不过刚点完头就觉得有些不对,什么叫“我俩”
?还有别的老中医来吗?此时林睿真和李桐都站起来身准备去病房。
这让在场其他人面露疑惑和惊奇的表情,这个小伙子是医生还是林老的徒弟?大概率是徒弟吧?
乔先宇领着林睿真和李桐去病房,众人在后面跟着。
反而是刚才出口不逊的海归博士走在了众人最前面,看的出他真的想为自己说的话找到佐证。
还没进病房,李桐已经看到了熟人,小萍。
自从这个小萍假装上吊弄了一身血之后,李桐就对书中说的吊死鬼给具象化了。
所以第一眼就认出了她,而小萍也是好记性也认出了李桐。
李桐开口问道:“小萍姐,你怎么在这里?”
小萍对李桐说:“我们跟陈董一起来的,是来谈生意的。”
时间拉回到一周之前。
陈同和的“世安药业”
经营了十几年,规模已经不小。
但是现在市场上普通药品的竞争日益激烈,常见药物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现在世安药业的大架子还在,但是陈同和心里很清楚现在的企业是经不起风浪和冲击的。
所以如何成功突破困境就成了公司现在的当务之急。
尽管陈同和在研上已经投入了很多资金,基本占了总利润的3o。
这个比例让公司财务总监常常去董事长办公室不是闹腾就是控诉。
另一面,陈同和的哥哥陈同光担任东滨市的一把手。
陈同光对他这个弟弟的要求就是确保企业展,确保工人待遇福利,确保依法经营合法纳税。
这无疑又给他带了个紧箍咒。
有次家庭聚会,陈同和借着酒劲当着老爷子陈明远的面和哥哥叫板“哪个企业没点偷税漏税!
随便一个变通我这边就省下几百万!
这几百万我不留给自己,拿出来投入研还不行!”
陈同光淡淡地说:“你拿违法的钱搞研觉得很伟大啊?你偷漏点税,过几天税务局找我哭诉说完不成任务,我还能挺直腰杆谈工作吗?”
陈同和忽然从这句话里听到了一个裂缝,马上把脸凑过去问:“哥,要不帮你趟一趟路,你再往上走走?”
意思很明显,你不在东滨了就不用为难了吧?还没等陈同光说话,陈明远的巴掌已经敲到了陈同和的头上。
陈明远放下筷子问陈同和:“我给你俩起的名字是啥意思?”
陈同和揉着脑袋说:“反过来念嘛,和光同尘。”
陈明远瞥了他一眼说:“没忘就行,以后不要再有这种想法了。”
哥哥得意洋洋的给陈明远端了一个酒,弟弟低着头夹了一口菜。
三个有了社会地位的人,在这一刻仿佛又回到了兄弟俩刚大学毕业时的样子。
既然陈同光那里得不到实际帮助,那陈同和就主动出击。
终于在一年前接触上了一家倭国的医药企业“大林制药”
。
这家药企在倭国排在十名之外,但是有自己的几样绝活药品。
但是苦于在本国内竞争压力和医药协会的针对,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