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再重也不及百姓命重”,天塌下来由他这个道台大人一力扛之。
于是,在没有省里公文同意情况下,赵安下令淮北、淮南大小粮库13处统一放粮给百姓。
此举,有效缓减灾情,活人无数。
但后果却是库粮大面积亏空,粮道衙门内部统计显示至少亏空了70万石,而安徽全年给京师应输漕粮仅为142万石。
相当于赵安将一半应在五月送往京师的漕粮就地发给灾民了。
擅自开仓的结果清律也写的明明白白——“丢官自补粮款”。
就算丢不了官也要自补粮款,所以事后赵安个人得拿出几十万两银子来填这个亏空。
填不了,就不是丢官的事,而是杀头的事。
因此当赵安决定不经请示就开仓时,衙门内部一些机构负责人就劝说他慎重再慎重,哪怕再等几天也行。
“此何时也?犹拘泥于常法乎?速开仓!若朝廷问罪,吾家变产抵偿!”
深知早一天放粮和晚一天放粮关系无数人命的赵安,顶着丢官压力,不顾属员劝说,也不顾岳父丁太劝说,强行下令开仓。
岳父丁太无奈只好劝女婿让灾民领粮时打借条,等到了秋后再让灾民拿粮还,这样能少一些亏空。
“春天受的灾,秋后哪有粮还?还了粮,这冬天吃什么?莫不成叫灾民们明年继续受灾?”
赵安何尝不知岳父是为他好,但涉及百姓性命,也容不得他有半点官僚主义作风。
已经做好自填亏空准备,也相信朱珪即使再不喜欢他,也不会拿他开仓放粮一事来攻击。
朱珪,也是清官。
清官,岂不爱民?
好的方面是,得知粮道擅自开仓放粮后,安庆方面并没有发文斥责,而是命各地积极赈灾,看来这位朱老师没那么糊涂。
赵安这边则在收到京里通知后忙于应付考察二人组。
作为官员,解决问题是基本业务能力。
有问题要解决,没问题制造问题也要解决,否则如何显示出官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呢。
老妇的问题赵安处理很快,当天就责令江宁库工作人员给老妇送上其子死亡抚恤金120两,另外安排老妇在粮库的食堂烧饭做菜,以解决其长期生活困难。
老妇对这个处理结果是相当满意的,因为她之前也听说过一些做工死亡的赔偿,大多只是给十两左右的后事料理费,有良心的额外再给几两生活补助。
最多十五两左右。
现在新来的道台大人一次性给了她120两赔偿,不得不说这位百姓都说好的道台大人确是个大好人。
赵安这边在处理完老妇的事后,又调来相关档案,研究发现打清朝开国以来,整个安徽粮食系统发生过的因公伤亡案件多达数百起,但没有一起获得正式赔偿的。
唯一一件可算是赔偿的案例发生在康熙四十六年,一个车夫送粮时因马受惊摔断大腿落了个终身残疾,时任江安粮道破例赐了这个车夫一袋白面,外加一碗燕窝粥。
这个不算赔偿,当算恩赐,算是有良心的了。
整个安徽粮食系统在编、不在编的工作人员加一块约五千余人,实际替安徽粮食各机构干活的民夫苦力则有数万之众。
每年一到漕粮督运期,这几万人就会连轴转,确保安徽能完成朝廷下派的征粮、储粮、运粮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