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碳基之辩(2 / 2)

纳米尺度下,每一个都足以让整个器件失效!”

张教授的问题直指核心,充满了工程师面对未知领域的务实和担忧。

“还有,就算单个器件做出来,如何设计电路?现有的eda工具是基于硅基模型开的!

碳基器件的物理特性完全不同,驱动电压、开关特性、噪声容限……所有参数都要推倒重来!

没有成熟的设计工具,没有验证模型,我们难道要用手工画版图吗?这效率,别说180天,1800天都未必够!”

面对张教授连珠炮般的犀利质疑,陈羽墨的神色反而更加沉静。

他手指在键盘上轻点,屏幕画面再次切换。

左边是碳基fet的详细三维结构模型,右边则同步显示着复杂的量子力学能带计算和电子输运模拟结果。

“张教授问到了关键。”

陈羽墨的声音沉稳而自信,“栅极调控和互连,是碳基器件的两大命门。”

他放大模型的关键节点,“针对栅极调控,我们提出一种‘异质叠层栅介质’方案。

利用特定高介电常数材料与薄钝化层的组合,精确调控碳管沟道表面的电场分布,同时最大程度抑制界面态陷阱电荷的产生。

模拟显示,其开关比可媲美甚至越当前最先进的硅基fi器件。”

他调出对比数据流,令人信服的数字瀑布般滚动。

“至于互连,”

陈羽墨的指尖划过模型上连接不同碳纳米管的、极其微小的“导线”

,“我们摒弃传统的金属填充互连,那在纳米尺度下电阻和热效应会失控。

采用‘选择性原位生长金属性碳纳米管互连线’技术。”

屏幕上动态演示着在特定催化剂和电场引导下,金属性碳管在半导体性碳管阵列的指定位置“生长”

出来,形成天然的、低电阻的互连通路!

“这不仅能解决互连电阻问题,更能保证材料体系的一致性,减少热失配和应力集中。”

最后,他调出一个全新的软件界面框架图:“至于设计工具,‘伏羲’计划将同步启动eda平台项目。

这是一个全新的、专为碳基芯片架构设计的全流程工具链。

它需要基于我们对碳基器件物理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建模。

我已经完成了核心物理引擎的初步框架和关键算法定义。”

他展示了几段核心代码结构和算法流程图,其思路之清晰、架构之前瞻,让张教授这样浸淫eda领域多年的专家都为之动容。

陈羽墨的目光扫过两位陷入巨大震撼和沉思的老人,声音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力量:“材料、器件、设计工具,三位一体,同步推进!

这就是‘伏羲’的核心骨架。

我知道这每一步都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每一个难点都足以让一个顶级团队耗费数年。

但硅基的枷锁不破,华夏的算力永无出头之日!

我们没有退路,也没有时间犹豫。

碳基之路,荆棘密布,但路就在脚下!

伏羲之火,能否燎原,就在此刻,就在此地!”

实验室里陷入了长久的寂静。

彭老摘下眼镜,用力揉着酸的眼角,又猛地戴上,再次凑近中央屏幕,近乎贪婪地审视着那些精妙绝伦的模型和推演数据,口中喃喃自语:“应力电场协同……异质叠层栅……金属性原位互连……天才!

简直是天才的构想!”

他的脸上再无半分质疑,只剩下一种现新大陆般的狂喜和投入战斗的渴望。

张教授则静静地站在主控台前,眼神深邃如海。

屏幕上的模型、数据流、代码框架在他脑海中高碰撞、组合、推演。

他仿佛看到了一条全新的、虽然布满荆棘却通往无限可能的道路正在眼前铺开。

良久,他缓缓抬起头,镜片后是燃烧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专注和决心。

他没有看陈羽墨,而是看向彭老,声音沉稳而坚定:

“老彭,干吧。

把所里所有能停的项目都给我停了!

所有精兵强将,全部集中!

成立‘伏羲’核心攻关组,我亲自挂帅设计验证部分!

这eda,我来牵头啃这块硬骨头!”

彭院士猛地一拍大腿,声音洪亮如钟:“好!

材料这边,我老头子豁出这把老骨头!

所有设备、所有资源,优先保障‘伏羲’!

我倒要看看,这碳基的天地,到底有多宽!”

陈羽墨站在一旁,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那根紧绷的弦终于稍稍松弛。

伏羲之轮,在两位巨匠的推动下,终于开始艰难而坚定地转动。

窗外,燕京冬日的夕阳正缓缓沉入地平线,将最后的光芒泼洒在研究中心冰冷的玻璃幕墙上,映出一片燃烧般的赤金。

门内,一场注定将震动世界的科技风暴,在绝对的静谧与无尘中,正式拉开了序幕。

最新小说: 哄我婚前试爱?闪婚哥哥死对头他才后悔 别给我刷黑科技啦 被他吻时心动 废婿之隐龙觉醒 重生1985,从卖火锅开始成为世界首富 官妻 乱世帝都 宦海狂澜 无敌大百科[快穿] 亲妈重生在七零,带着崽崽杀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