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大的喜事!快别哭了。”
胡秀芝憨厚地笑着,一个劲地点头。
“哎,哎,回来就好,回来就好!长这么高了,真成大小伙子了!”
她还把胡力当成当年那个半大孩子。
黄桂清和李凤善比较含蓄,也是红着眼圈,笑着对胡力点头,千言万语都在不言中。
安顺福最是活泼,她绕着胡力走了一圈,啧啧称奇。
“我的天呐,小力,你吃的什么仙丹妙药了?怎么一点都不老?跟我们站一块,你倒像我们家小弟了!”
王惠民在一旁插嘴道。
“可不是,我刚看见他的时候都差点没敢认!”
胡力被姐姐们围在中间,听着她们七嘴八舌的话语,感受着那份毫无保留的、历经战火淬炼又经过时间沉淀的真挚情谊。
他心里暖流涌动,眼眶也忍不住湿润了,连忙招呼大家。
“各位姐姐,快请坐,快请坐!别光站着说我,我们坐下,慢慢聊!我有太多话想问你们,也想告诉你们!”
胡力又赶紧为姐姐们介绍苏婉清。
胡玉珍热情地拉着冷云和杨贵珍的手坐下。
“都快坐!小力这些年在外面,最惦记的就是你们!今天能聚在一起,真是太好了!”
众人纷纷落座,气氛变得更加热络。
服务员开始上来,精致的菜肴摆满了餐桌,但此时,没有人过多关注美食,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叙旧上。
姐姐们争先恐后地向胡力讲述着她们分别后的经历。
冷云在组织的安排下,进入抗大学习,后来一直从事文化和教育工作,如今在京城一所重点中学担任校长,桃李满天下。
杨贵珍性子急,仗打得多,后面转入地方工作,性格依旧火爆,现在在某工业部门担任领导职务,雷厉风行。
郭桂琴性格开朗,在部队文工团工作过,后来转业到地方文化馆,依然从事着她喜爱的文艺工作。
胡秀芝回到了东北老家,默默无闻地做了多年的农村基层干部,最近才被调到京城来学习。
黄桂清和李凤善也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一个在医疗系统,一个在轻工部门,都是单位的骨干。
安顺福则比较传奇,她后来参加了空军选拔,成为新华国第一批女飞行员之一,如今已经是经验丰富的飞行教官。
王惠民经历相对简单,跟着胡力一段时间后,被胡力送去了相对安稳的圣地,后来她跟着一起来到京城,在总后勤部门任职,生活平淡却安心。
她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部浓缩的华国成长史,充满了奋斗、艰辛与荣光。
胡力认真地听着,时不时询问几句,为她们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也为她们曾经吃过的苦而感到心疼。
他也简要地向姐姐们介绍了自己这些年的情况,当然,复兴军的真实规模和全球布局等核心机密那是不可能说的。
只说自己当年带着一些人去了缅北发展,搞点建设打地盘,再建设再打...
如今算是小有成就,这次是带家人回来看看,祭祭祖。
八人对胡力成就早就听闻不少,不过并没放在身上,更关心的反而是胡力这些年过得好不好,吃没吃苦。
席间,欢声笑语不断,回忆与感慨交织。
说起当年在乌斯浑河的惊险,说起在桃源村养伤时的互相扶持,说起分别时的依依不舍…
无数共同的记忆被唤醒,包间里充满了温馨而感人的气氛。
苏婉清也被这段深厚的情谊深深打动,她细心周到地照顾着每一位姐姐,让这顿重逢的宴席更加圆满。
这场跨越了二十二年时空的重聚,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多才依依不舍地结束,胡力和八位姐姐约定,他在京期间,一定要再找时间多聚。
八人也纷纷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叮嘱胡力一定要常联系。
送走了八位姐姐,胡力站在包间门口,久久不语,心里充满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充实和温暖。
这些为了果家和民族奉献了青春乃至险些奉献了生命的姐姐们,如今都能安好,都能见证并参与着这个果家的建设与发展,这或许是他重生以来,做出的最值得欣慰的事情之一。
接下来的三天,胡力兑现了对孩子们的承诺,带着一大家子人,开始了在京城的游览。
阳春三月,京城的天气还有些微寒,但阳光明媚,柳树抽出了新芽,透露出勃勃生机。
胡力这一大家子人,阵容可谓极其“庞大”,他自己年轻俊朗,宛如青年才俊,几位老婆各有风姿,气质不凡。
再加上从一两岁蹒跚学步的奶娃娃到十三四岁初具少年少女模样的,以及随行的保姆、安保人员(便衣),走到哪里都是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
他们首先去了紫金城广场,高大的城楼、宽阔的广场、迎风飘扬的旗帜,无不震撼着这些在海外出生的孩子们。
胡力抱着最小的女儿,指着城楼上悬挂的巨幅画像,用直白的语言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