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初三,雪下得急,鹅毛大的雪片子裹着松脂香砸在人脸上。
林英裹紧羊皮袄站在屯口,身后二十户村民肩扛寒泉瓮,瓮身还沾着老陶窑里的余温。
陈默捧着个磨得发亮的笔记本,笔尖在冻得发红的指节间跳:
“英子,凿冰工具张铁匠打了二十四把,冰锥头淬了火,应该够使。“
“走。“林英吐出口白气,靴底碾过半尺厚的新雪。
龙脊岭的轮廓早被雪幕吞了去,只有屯北冻河的方向,青灰色冰面泛着冷光……
三尺厚的冰层,往年这个时候,连最猛的猎户都不敢往冰上踏。
二愣子扛着瓮走在最后,瓮沿磕得他肩膀生疼:
“我说英姐,冰底下黑黢黢的,鱼能活?上回我家老黄狗掉冰窟窿,捞上来都硬得像块板砖!“
“等鱼游给你看。“林英没回头,声音裹着雪粒儿脆生生的。
她能听见身后此起彼伏的嘟囔,有说“试试看总比啃干菜强“的,有说“女娃子能懂个啥冰下的门道“的,可脚步都跟着她往河边挪——
上回王婶家的鲫鱼活过来时,这些人眼睛里的光,她可没看错。
冻河冰面比想象中滑。
陈默扶着她胳膊,掌心隔着两层布都能摸到他的温度:
“九宫阵的位置我标在冰上了,中间那个冰窟正对龙脊岭山坳,老县志说那儿有地热。“
他蹲下身,用炭笔在冰面画出九个白圈,像撒在棋盘上的白子。
凿冰声震得耳朵发麻。
林英攥着冰锥,虎口震得生疼,冰层下却传来闷闷的回响——不是死沉的闷响,是带着点空荡的嗡鸣。
她心里一松,这说明老陶的双层陶壁起了作用,瓮身能把地热往上引。
九个冰窟凿开时,日头刚爬到山尖。
村民们哈着白气围过来,看林英弯腰把瓮沉进冰窟。
瓮口朝上,木盖严丝合缝,水面漫过瓮沿的瞬间,潭底的凉意顺着玉坠窜进心口——
空间里的寒潭正往瓮里渗雾气,像母亲给孩子掖被角似的,把瓮裹得严严实实。
“记好了。“陈默的笔尖在本子上飞,“瓮距三丈,呈九宫,引地气循环。“
他抬头时睫毛沾着雪,“等开春化冰,咱们就能知道哪口瓮的鱼最肥。“
二愣子蹲在冰窟边扒拉雪:“英姐,这瓮要是沉下去喂鱼,我家那半袋苞米可就打了水漂!“
“打不了。“林英直起腰,雪花落进她帽檐,“七日后你来看。“
第三日晌午,冻河冰面传来杂乱的脚步声。
李有田裹着他那条红围巾,身后跟着俩扛枪的民兵,文件纸在他手里哗哗响:
“都给我住手!公社说了,这寒泉瓮是非法分发的水利设备,得暂扣!“
村民们呼啦啦围上来。
老陶把烟袋锅往冰上一磕,瓮底似的圆脸上绷出青筋:“瓮是我烧的,泥是我和的,要扣扣我!“
他往冰窟前一站,棉袄下摆沾着窑灰,“你说这水是国家的?那山雀子衔的野果算谁的?老百姓要活命,喝口活水也犯法?“
“老陶!“李有田脖子涨得比围巾还红,“你这是煽动群众!“他挥着文件要往冰窟里探,“都给我起瓮!出了事我担着!“
“慢着。“林英从人群里走出来,雪地映得她眉峰冷得像刀,“瓮可以起,但鱼得留下!七日后要是鱼活,你当众认错;要是鱼死,我亲手砸瓮。“
“你当这是过家家?“李有田嗤笑,可看林英眼里没半分玩笑,声音突然弱了,“行!七日后就七日后!要是鱼死了,你带着这二十户去公社写检讨!“
人群骚动起来。
王婶攥着林英的袖子:“英子,能成吗?“林英拍拍她手背,掌心的温度透过羊皮袄传过去:“能成。“
当晚月亮刚爬上树梢,春妮裹着件灰布袄溜进林家。
她怀里揣着个纸包,塞给林英时手直抖:“我爹今晚在大队部开会,说要报你报你搞封建迷信,扰乱水利秩序。“
纸包打开,是张皱巴巴的会议记录,“英姐,你小心点。“
林英把纸条扔进灶膛,火星子“噼啪“舔着纸边:“春妮,你爹拦不住。“
她望着灶火里跳动的纸灰,突然笑了,“你帮我个忙,明早去后山石洞,摘两筐野山参。“
春妮走后,林英摸出玉坠。
空间里的寒潭正翻着细浪,潭底符纹像活了似的,一下一下跳着脉搏。
她蹲在潭边,捞起尾银鲫,这鱼是她用潭水养了三个月的,鳞片在空间月光下泛着银蓝,尾鳍扫过她手背,凉丝丝的。
“去。“她把鱼轻轻放进其中一口瓮,瓮壁立刻腾起白雾,鱼甩了甩尾巴,钻进瓮底的阴影里。
林英摸着瓮沿,玉坠烫得她心口发疼,“这回不是我赢,是山赢。“
第七日天没亮,冻河方向传来闷响。
林英推开屋门,就见东头二狗子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英姐!冰冰震了!“
等她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