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李阳没参与争论,而是调出回测库。他输入当前K线结构特征码,检索过去五年内相似形态案例。几分钟后,三条匹配记录浮现出来。
“三次。”他低声说,“都是先压后拉。最后一次发生在九六年底,主力洗盘两周,然后连续七个交易日涨停。”
张远凑过去看细节,发现每次反转前都有一个共同信号:成交量在下跌末期突然萎缩,卖盘力量枯竭。
“我们现在能看到这种量变吗?”他问。
“能。”陈帆指向数据面板,“今天上午十点,该股委托卖出总量比昨日同期少了百分之三十七,买盘却在悄悄堆积。这不是没人卖,是主力不放货。”
张远沉默了几秒,重新看向那张预测图。原本刺眼的下行曲线,此刻似乎有了另一种解释。
“你是说……它现在涨,是因为散户推的?”
“对。”陈帆点头,“真正的动作还没开始。等最后一批恐慌盘交出筹码,才会真正启动。”
“所以模型不是错了,”李阳接话,“是在看更远的地方。”
房间里安静下来。窗外天色仍暗,只有实验室顶灯映在屏幕上,照出三人凝住的脸。
六点十四分,系统完成全部计算。最终输出结果显示,第三日午后将形成标准“晨星”K线组合,理论涨幅区间为8.6%至9.8%。
陈帆拨通电话,号码是王教授办公室的直拨线。铃声响了四下,对方接起,语气带着被打扰的不悦。
“陈帆?这个点打电话……”
“老师,能不能请您来一趟实验室?”陈帆语速平稳,“有个结果,想请您亲自看看。”
电话那头停顿了几秒。“你现在又搞什么名堂?”
“不是名堂。”他说,“是一个预测。我想知道,在您眼里,它算不算数。”
七点零九分,王教授推开实验室门。他穿着旧夹克,手里拎着公文包,进门第一句话就是:“别跟我说什么AI炒股,我不信那些虚的。”
陈帆没解释,只把显示器转向他,打开原始数据路径与算法流程图,最后调出预测图与实时行情对比界面。
王教授坐下,一言不发地看了十分钟。他逐项检查时间戳、数据来源编号、变量权重设置,甚至翻出纸笔手算了一组回归系数。
八点整,深发展的盘口出现异动。连续三笔大买单吃掉卖一至卖三档,价格跳升两个价位。成交量柱状图陡然拉长。
“这是……”张远盯着屏幕,呼吸轻了下来。
“晨星形态正在形成。”李阳低声说。
九点十七分,该股收出完整“晨星”K线,全天涨幅定格在9.4%。
王教授一直坐着,直到收盘集合竞价结束,才缓缓合上笔记本电脑。他抬头看着陈帆,眼神复杂。
“你们……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个的?”
“三个月前。”陈帆答。
“用的是什么算法框架?”
“自建的多层加权推演结构,融合了非线性拟合和状态转移判断。”
王教授忽然笑了下,摇头:“这已经不是学生项目了。”
他站起身,拍了拍陈帆的肩:“比我们系去年通过的博士论文,有用得多。”
门关上后,实验室恢复寂静。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