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入软盘,安装程序。完成后,他在掌上电脑上新建一个自动任务:每天凌晨一点,通过拨号连接主服务器,下载最新日志并生成摘要报告。同时配置了异常报警功能——一旦主系统停止响应超过十分钟,设备会自动记录断点并尝试重启服务。
一切设置完毕,他打开记事本,写了一张便签:
“用这个,你可以随时查看系统的实时数据。别熬夜。”
折好塞进包装盒夹层,又在外包装上写下林悦的地址和联系方式。
这时,邮箱再次弹出提醒。
还是林悦。
这次没有附件,只有一句话:“昨天的数据流我重新跑了一遍,发现政策响应延迟比预期长12分钟,建议增加前置缓冲区。”
他看着这句话,手指慢慢移到键盘上。
她不仅在维护现有系统,已经开始思考下一步优化。
他把掌上电脑放进包装盒,扣紧搭扣。然后回到电脑前,打开防火墙配置界面,在入站规则中新增一条IP白名单,地址填的是林悦所在城市的固定拨号段——那是她父亲单位提供的上网线路,虽然速度慢,但稳定性高。
保存设置后,他又在服务器后台创建了一个独立账户,权限仅限于读取日志和接收推送消息。密码是一串十六位随机字符,通过加密邮件单独发送。
做完这些,他点开系统架构图。
墙上那张手绘图纸上,“实时行情输入”模块旁边,他用红笔画了个小方框,标注:“远程监控终端”。
不再是孤岛了。
他坐回椅子,打开远程测试程序,模拟掌上电脑接入。连接请求发出,服务器回应成功,状态显示“已认证,权限受限”。
第一次,系统有了两个端口在运作。
他低头看了眼桌上的包裹,伸手摸了摸盒面。塑料外壳冰凉,但里面那台机器一旦开机,就会成为系统的一部分,像一根延伸出去的神经末梢。
手机震动了一下。
短信来自林悦:“设备收到了吗?”
他打字回复:“还没寄,今天下午快递。”
发送后,他没放下手机,而是继续输入:“等你那边接通,我们试试同步测试。”
刚要点击发送,又删掉这句话,换成:“先熟悉操作,别急着动手。”
发完,他把手机放在键盘右侧,重新打开服务器日志面板。所有进程都在正常运行,数据库同步任务显示“待触发”,时间设定在今晚一点整。
他调出任务计划器,确认远程访问端口处于监听状态。然后切换到资源管理界面,查看内存占用情况。主程序稳定在65%,剩余空间足够支撑一次突发性批量运算。
窗外阳光偏移了几度,照在主机箱侧面的通风口上,反射出一道细长的光痕。那道光线缓缓移动,最终落在了桌角的快递单上,照亮了收件人那一栏的名字。
他伸手调整了一下摄像头的位置——那是他加装的小型监控装置,用来记录服务器运行状态。镜头微微转动,对准了掌上电脑的包装盒。
如果主系统宕机,至少还有人在另一端知道发生了什么。
他站起身,把包裹拎起来,检查封口是否牢固。然后走回电脑前,最后一次确认远程账户状态。
屏幕上,连接标识显示为绿色。
他坐下来,输入一行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