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给你新闻,是给你一组无法否认的图像证据——一张清代地图,一份造假的停工令,还有一个本不该存在的‘文物区’。”
“你说的……是真的?”
“你可以去查。我把对比图发你邮箱。记住,别提我的名字,就说你是从市政流程异常中发现疑点的。标题不用激烈,就写《文物保护令背后的规划迷雾》。”
挂断电话,他转向大屏。舆情监测模块已激活,预设关键词包括“五道口”“文物保护”“强拆令”“审批异常”。只要报道一发布,系统会实时追踪转发路径、媒体响应速度和社交平台讨论热度。
“他们用行政手段压我们,我们就用透明度反制。”他对技术组说,“明天早上之前,全城都会知道,这块地根本不在文物范围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58强拆令的午夜钟声(第2/2页)
“万一他们连夜补手续呢?”
“来不及了。”陈帆看着倒计时窗口,“新闻发布预计在六点十五分,早高峰开始前。等他们反应过来,舆论已经成型。而且——”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刚才那份回执单上。
“送文件的人登记的是真实姓名和单位证件号。这意味着,这份通知是正式流程送出的。他们不怕查,才最怕被曝光。”
主控室陷入短暂安静。只有服务器风扇低鸣,屏幕上的数据流持续滚动。
五点零三分,系统提示:**云存证完成,哈希值已锁定,不可篡改**。
五点二十八分,记者回复:“稿子已提交编辑部,最快一小时上线。”
陈帆坐回位置,手指轻敲桌面。他知道对方不会善罢甘休。这份停工令背后一定有更深的关系网,可能是某个长期垄断本地开发的老派地产势力,借着政策外壳发动突袭。但他也清楚,这些人擅长暗箱操作,却不习惯阳光下的scrutiny。
一旦公众看见那张清代地图与现代边界的精确重叠,看见审批流程中的空白签字栏,他们的权威就会崩塌。
六点零九分,网页抓取模块捕捉到一则财经媒体动态更新。标题低调,内容扎实,附带三张图:第一张是清末测绘原图,第二张是停工令复印件,第三张是系统生成的三维叠合动画,红蓝双线清晰标出“实际文物区”与“被划入区域”的距离。
链接刚发布不到十分钟,已有数百次转发。评论区开始出现质疑声音:“同一个办公室,别的项目都要专家评审,这个怎么一路绿灯?”“是不是有人想趁机抢地?”
陈帆看着舆情曲线缓缓爬升,没有放松。
他知道,真正的反击才刚开始。
七点整,主控室门再次打开。一名法务人员匆匆进来,手里拿着平板。
“市政厅热线接到多起咨询,都是问这个停工令怎么回事。”他语气急促,“住建局刚打电话来,说要临时召开协调会,要求我们提供全部地勘数据。”
“给他们。”陈帆说,“原始文件、扫描记录、第三方检测报告,一样不少。但每一份都带上编号和水印,注明‘仅供本次核查使用’。”
“他们要是强行调取呢?”
“那就按程序申请信息公开复议。”他目光未移,“我们不藏着掖着,反而最安全。”
话音落下,大屏突然弹出新提示:**监测到某政务平台正在修改‘文物保护协调办公室’近期发文列表,疑似删除相关记录**。
技术员皱眉:“他们在擦痕迹。”
“留好了吗?”陈帆问。
“全录了,包括IP地址、操作时间、页面快照。”
“发一份给记者,匿名。”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