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列。系统开始迭代计算。
第一轮结果出现在屏幕上:2004年第三季度,房地产信贷扩张期,房价偏离基本面增速达峰值,监管层再次选择观望,最终引发连锁违约。
第二轮:2008年初,CDO及信用违约互换规模突破警戒线,但财政部与美联储仍坚持“市场化解决”,直至雷曼倒闭才被迫介入。
第三轮:2015年中期,两融余额激增,场外配资泛滥,证监会试图收紧规则,却因“避免影响改革信心”而放缓节奏,导致股灾爆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44美联储的隐形之手(第2/2页)
三组数据并列呈现,危机形态不同,但底层逻辑一致——知情,但不动。
房间里陷入沉默。设备运转声平稳持续,数据流在多个终端间穿梭。
“这不是能力问题。”陈帆终于开口,“是激励机制错了。他们的考核标准不是预防危机,而是危机后的应对表现。越晚出手,功劳越大。”
周婷正在归档破解后的会议元数据,忽然发现一条附加信息:那段原始录音中,有一段未被标记的静默区间,持续四十七秒。她放大波形图,发现其中隐藏着极低频的数字编码。
“这是什么?”她尝试解码,系统提示需要匹配特定密钥。
李航查看时间戳:“这段静默发生在会议主持人宣布‘暂不采取行动’之后,紧接着就是投票环节。”
“不是技术残留。”陈帆看着编码结构,“是预留通道。他们知道有人会听,所以把真正决策留在暗语里。”
他下令暂停其他运算任务,集中算力破解该编码。系统采用量子随机数辅助碰撞测试,二十分钟后,一组十六位字符组合生成。
解码成功。
一行简短指令浮现:
>“维持现状,释放信号,等待临界点。”
没有署名,没有解释,只有命令式的陈述。
陈帆盯着这句话看了很久,然后将其导入“政策惰性指数”模型,设为最高优先级参考项。
“以后这类编码都要单独标记。”他对周婷说,“这不是会议记录,是行动指南。”
李航此时已完成新一轮跨周期推演设置,正准备启动长期模拟。他回头看了眼主控屏,发现“政策惰性指数”刚刚完成更新,数值跳升至71.2,黄色预警灯持续闪烁。
“要不要调整防御策略?”他问。
陈帆没有立刻回答。他调出系统生成的对策建议面板,翻到最后一栏。那里写着一行自动生成的结论:
>“在现有制度下,主动预警无法改变决策路径。唯一可行策略:构建独立于监管响应的前置避险机制。”
他点了确认。
下一秒,所有**险敞口自动转入隔离状态,核心资产配置切换至抗周期组合,交易频率降至最低阈值。同时,系统开始向关联账户推送加密简报,内容仅一行文字:“政策环境趋稳预期增强,请注意逆向风险积累。”
整个过程无人工干预,全程由模型驱动执行。
周婷注意到,在简报发送完成后,系统额外生成了一份备份日志,并将其加密存入冷存储区。访问权限限定为陈帆本人,且需通过量子密钥认证才能解锁。
“你在留后手?”她问。
“不是后手。”陈帆目光仍停留在主控屏上,“是证据链。如果我们猜得没错,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李航的模拟程序开始运行,进度条缓慢推进。第一阶段目标是复现2000年互联网泡沫全过程,重点验证政策节点与市场反应的因果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