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确定?”李航反问。
“上个月我查他对外联络记录时见过。”陈帆盯着屏幕,“当时以为只是普通设备备案,现在看,是他留下的痕迹。”
周婷立刻调取历史档案,交叉比对发现:该标识符所属的网络设备型号,曾批量部署于高盛亚太区多个办公室,而顾明远任职期间负责过一次区域IT升级。
“不是巧合。”她说,“他在用自己的设备打信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08资金流里的鬼影(第2/2页)
攻击暂时退去,系统进入静默监测状态。陈帆没有放松,反而让李航重新加载第104章的风险提示数据——当时系统曾标记某对冲基金与己方操作存在73%行为重合度。
“把托管行信息加进来。”他指示,“特别是清算通道和合规服务商。”
李航编写脚本,将资金流转时间线与第三方服务节点叠加分析。结果很快浮现:那三家离岸公司的“合规架构设计”服务,均由顾明远名下的两家咨询公司提供,签约时间在保证金到账前四十八小时。
“他不仅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周婷语气冷了下来,“他还帮对手搭好了通道。”
更进一步模拟显示,整个资金循环周期仅为六小时,完全符合高频对冲的资金调度节奏。每一次转账后十三分钟,系统就会遭遇一波新的攻击试探,强度逐次递增。
“他们在测试我们的反应速度。”陈帆终于明白,“资金流动是诱饵,攻击才是主攻。他们想摸清我们系统的防御阈值和恢复机制。”
“为什么选这个时候?”李航皱眉,“我们还没正式建仓。”
“因为我们快建仓了。”陈帆看着屏幕上尚未消散的攻击余波,“他们要抢在我们出手前,搞清楚怎么打断我们。”
周婷已经开始准备反制措施。她将本次攻击的所有日志打包加密,存入离线存储区,并设置多重验证才能访问。同时,她在系统底层新增了一个隐蔽探针,一旦再检测到相同设备标识的通信尝试,将自动反向注入虚假路由信息,诱导对方进入陷阱网络。
“不能只防。”她说,“得让他们尝点代价。”
李航则着手优化入侵检测规则。他根据攻击包的延迟特征,构建了一个行为预测模型,能够提前一秒预判下一轮攻击的发起节点。虽然不能主动反击,但足以在下次来袭时实现毫秒级响应切换。
陈帆站在主控台前,手指轻敲桌面,节奏平稳。他知道,这场对抗已经超出单纯的交易博弈。对方动用了跨境资金链、离岸平台和定向网络武器,每一步都经过精密计算。
而最危险的不是这些手段本身,而是它们背后透露出的信息——顾明远早已布局长达数月,甚至可能渗透到了他们的外围合作环节。
“不能再依赖单一信道。”他做出决定,“从现在起,所有资金划转必须通过三重独立路径交叉验证,每笔操作增加人工复核环节。”
“会影响效率。”周婷提醒。
“宁可慢,也不能错。”陈帆目光未移,“他们等的就是我们慌乱中露出破绽。”
机房内只剩下风扇低鸣和键盘敲击声。三人各自守在终端前,系统处于最高警戒状态。外部网络依旧不稳定,但内部闭环已重新建立。
凌晨五点十二分,第四波攻击悄然降临。
这一次,流量不大,却极为隐蔽。数百个微小数据包分散在不同端口,缓慢尝试建立长连接。若非李航启用了新规则,几乎难以察觉。
“来了。”他轻声说。
周婷立即激活探针程序,反向追踪源地址。路径经过三层跳转后,最终指向新加坡一处商业数据中心。
“还是他的人。”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