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刘一民也清净不了,报纸的采访会源源不断。
曹禹讲的保守了,不仅仅是报社的记者围着刘一民,郑洞国、程思远他们这些促统会的也喊刘一民聊天。
刘一民看着院子里的记者说道:“同志们,这时候你们不应该来采访我,你们抓错采访重点了。”
“一民同志,你觉得我们应该采访什么?”《中青报》的记者好奇地问道。
“你们应该拿一些岛上的消息、国际上的消息甚至还有一些老兵家属,有的母亲流着眼泪等着孩子归来。相比我侃侃而谈,读者更愿意看到这些。
另外,要大胆给国外的媒体供稿,让他们了解两岸分离的历史,敢于在国外媒体上发声,这在国内外都是一次很好的宣传机会。”
想到这里,刘一民决定等记者走后,给新华社的社长穆青打一个电话,让他们注重国内外宣传联动。
《光明报》的记者笑着说道:“一民同志,你的意见我们回去会向社里面反映。听说一民同志的文研所对于新闻传播领域一直在做研究,果然名不虚传,我们还真没怎么想到这一层。”
“我们的人民得到这个消息,肯定迫切想要知道对面是怎么想的。八月开始申请,申请的人数、老兵返乡之路,都是可以做重点报道,甚至可以跟随老兵的脚步,来一次深度报道。
当然,在场的报社多,不要一哄而上都这么搞,我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
刘一民看现场的报社记者都在疯狂记录,连忙提醒他们。
代表《农民日报》的刘振云打趣道:“一民,这些你应该私下跟我说。”
“哈哈哈!”
等记者走后,刘振云单独留了下来,问刘一民还有没有可以报道的点。
“振云啊,我刚才还真是言无不尽,一时半会想不到其它的点了。不过你现在不是成为编辑了吗?还跑新闻啊!”刘一民说道。
“我这是顺便跑跑写点文章,上稿之后有稿费,也能补贴一下家用。”刘振云说道。
刘振云在家里待了一会儿,一个人忽然灵光乍现想了一个不错的报道角度,连话都来不及跟刘一民讲就跑出了四合院。
杨秀云看着刘振云说道:“这孩子,多大年纪了,还咋咋呼呼的。”
“高兴嘛。”刘一民乐呵呵地说道。
“振云的媳妇儿怀孕没?他俩结婚不短了吧?”杨秀云八卦地问道。
“应该还没有,要是怀孕的话,肯定早就说了。也没多久,没怀上正常,两个人都忙着工作,跟我和霖霖的情况差不多。”
刘一民走回书房,拿起报纸看了起来,郑洞国等人接受报纸的采访时,不断地夸赞刘一民,称刘一民是推动此事的有功之臣。
将报纸放到一边,刘一民给在香江的谢忠侯写了一封信,询问岛上的情况。
不过一来一回,拿到回信估计要到八月了。
“穆社长,我刚才想到了一点情况,关于老兵返乡的事情,我想跟您谈谈报道的重点以及国内国外报道的问题。”刘一民说道。
穆青放下了手中的东西,拧开钢笔帽:“你说,我听着。”
刘一民将刚才自己所讲的重新给穆青说了一遍,又重点谈论了对国外的宣传。
“这是个好节点,外国媒体肯定也会报道,但他们的报道只是肤浅的报道或者是带有歪曲性的报道。这就要求咱们能够提高声量,让外国民众知道前因后果,打破外国媒体的营造的信息墙。”刘一民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