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教授,你来做什么?”刘一民问道。
“这是关于‘一民文学奖’的文件,上面有意将这个学业奖推向全校,校办让咱们研究一下可行性。”
刘一民接过严家炎手里的通知,文件上对于“一民文学奖”在中文系引起的吧“比学赶超”的学习风潮非常看好,当然更重要的是“刘一民”这仨字儿。
文件里明确讲了刘一民在青年人心中具有较高的地位,通过一民文学奖,能够激励学生向刘一民看齐。
“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只要钱到位,就是全国也能做到啊!”刘一民将文件还给了严家炎。
“你这话是一语中的,这不就是钱不够嘛,需要从学校的教育预算里拨一部分出来。”
严家炎担心的是,这个奖学金普及到全校的话,会大大的稀释中文系学生获得的数量。
如果全校按照中文系这个比例的话,他没什么意见,就怕学校搞平均主义,减少了中文系的数量。
刘一民走到严家炎的办公室跟他研究了一下,让他在写报告的时候,直接表明学校学生的困难,增加全校贫困学生的获奖名额,名额往多了写。
校办看了报告,就算是讨价还价,双方也有商量的余地。实在不行,实行双轨制,中文系保持目前的数量不变。
要问为什么,刘一民在中文系是最大的原因,况且目前里面资金的一部分是中文系的钱。
从今年开始,一民学业奖学金的名额和奖金都增加了,名额从原先的除大四外每一级八人,增加到了每一级十二人,学业优秀奖和贫困奖各增加了五十块,分别为一百五十和一百三十块。
除此之外,全系每年评选出一位学业最优秀的学生,奖学金为两百元。一民学业奖学金每年的支出约五千块钱,要是按照此标准,推到全校,学校在奖学金方面的花费约二十万。
二十万还是每年,学校不见得会愿意拿这么多。
刘一民忽然说道:“我听人说部里面正在讨论改革人民助学金制度,设立专项的学业奖学金制度,我觉得可以将这个跟部里面的奖学金联系一下,让部里出钱。”
“部里啊?”严家炎觉得刘一民这个是好想法,他也听说过部里有人提过,于是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后面就开始打申请报告,跟校办一起申请成为试点。
人民助学金制度也就是国家给大学生每月发放的补贴,每个学生不交学费,还拿补贴,财政上负担过大,开始探讨逐步使用优秀学生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制度来代替人民助学金制度。
人民助学金制度取消后,学费制就慢慢跟上了。
刘一民在文研所还有一大堆的事儿,就悄悄的离开了严家炎的办公室。
文研所的资料准备的差不多了,到时候提交给文化部算是对今年的成果有个交代。
“会议通知都发了吧?”刘一民看向闫真。
闫真说道:“都已经发过,并且确保收到了。”
晚上,刘一民去了人艺,观看了《特赦1959》的话剧首演,《特赦1959》从10月中旬开始排练,排练了两个月左右。
上面站着的是演员,下面坐着的可都是原主,黄维看到剧里面的自己乐的哈哈大笑。
第一层前两排的座位,坐的都是功德林学员。不管演员表演的情景如何,他们脸上都是带着淡淡的微笑。
后排的观众被学员的一些滑稽表现逗得哈哈大笑,《特赦1959》硬生生的被观众笑成了一部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