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466章 一切都已《尘埃落定》

第466章 一切都已《尘埃落定》(1 / 5)

    11月,《人民文艺》刊登了刘一民最新一篇《尘埃落定》,这是一篇《人民文艺》编辑部内部报以极大期待的长篇。

    这篇当初被崔道逸拿走时,崔道逸就预料到发表之后在整个中国文学界会引起的波澜。

    王濛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报纸上的讨论喜上眉梢。这是他上任《人民文艺》主编以来,他个人认为是刘一民投稿的最好的之一。

    《宠儿》好是好,但毕竟是从美国绕道回来的。跟《戏台》等作品相比,这篇最优秀的地方在于描绘了整个川XZ族的习俗、文化风貌,以及旧制度的可恶,对新时代的到来表达了喜悦的心情。

    王濛悠闲地躺在椅子上,闭目养神,双手在椅子上打着节拍,摇头晃脑地唱着:“我站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

    王濛脑海里看到了《人民文艺》在书店大卖的场景,店员不断地喊着断货了,断货了!

    王濛接手《人民文艺》已经两年多了,《人民文艺》相较以前是有提高,但提高不明显,并不能证明自己的编辑思路比前人的好。今年出几篇重磅作品,绝对是能稳住《人民文艺》在文学界的地位的。

    “咚咚咚”的敲门声响起,王濛的思绪瞬间被打断,冲着门口说道:“进来吧。”

    崔道逸笑着推门走了进来:“王濛同志,不出咱们所料,好作品就是好,不少人打电话过来祝贺咱们呐。当时一民拿出这篇长篇的时候,我就知道那些骂他刘郎才尽的人要后悔喽。”

    “一民这脑子啊,这写的是真好,看一遍我们仿佛被带进了那个崇山峻岭的川西,了解了川XZ地的百年变化,深刻的洞察了其中的政治和文化。”王濛再次夸奖道,王濛亲自给《尘埃落定》写了一篇评论,放在《人民文艺》评论栏目的头条。

    “这肯定是他在川XZ地采风后得到的灵感,要不说真正的作家是铁脚板,走到哪儿写到哪儿。我稍微算了一下,算上以前的作品,他一次采风,写了三篇呐。《红河谷》、《山高水长》、《尘埃落定》。”崔道逸越想越觉得刘一民深不可测,文气如海水般不可估量。

    “有句话怎么说,世界上不缺少灵感,只缺少发现灵感的眼睛,但他的眼睛是不是也太多了?”王濛忍不住咂舌,想了一个绝佳的比喻:

    “咱们到一个地方采风就好比割麦子,一棵麦子只长一穗,他呢,他是刨红薯,拽起来一看里面三四个红薯蛋。”

    “而且个个都很大。”崔道逸用双手在胸前比划了一下“红薯”的样子。

    王濛忽然想到《霍元甲》的事情,忍不住问道:“《今古传奇》上个月卖了多少?”

    “据可靠消息,他们卖了三百二十多万册!”崔道逸说出“三百二十万”这个数字的时候,他满嘴苦涩。

    一个成立没多久的通俗文学杂志,短短几年将一众老前辈打的满地找牙,实在是让他们汗颜。

    听到这个数字,王濛的手也一抖:“唉,一民说的对,我们有庞大的通俗文学读者群体,他们平常也需要文学。尤其是现在小孩,我发现越来越喜欢通俗文学了,以后文学杂志要想跟通俗文学比销量是难喽!”

    崔道逸点了点头,走出王濛办公室后没回到自己的办公桌旁,哼着歌招呼着人将最近给刘一民写的读者来信都装到三轮车上,假公济私找刘一民聊天去。

    崔道逸到了门口的时候,仍然哼哼着,伸手将裤裆前的刹车拉上,快速地跳了下去,再将嘴里叼着的烟头在石阶上摁灭,笑着敲响了四合院大门。

    大门是虚掩着的,敲了敲表示有人来了之后,他就开始往里面搬读者来信,喜梅和刘一民看到后,赶紧出来帮忙。

    “瞧,还有一些是东南亚的读者,估计是看完《特赦1959》有什么感想。”

最新小说: 官场之临海凭风 和离后发家,极品前夫哭晕在茅厕 惊天大瓜,我在幕后爆料成神 年代娇娇下乡后被糙汉厂长追着宠 我成为阴司之后,全球恐怖降临了 夫君厌我便改嫁,王爷怀里不香吗? 重生年代大院娇媳美又飒 朱颜执鼎 缠娇鸾 重生之得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