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太阳已不如八九月份炽热,加上太阳刚刚出来,城楼上微风轻抚,站在城楼迎风口十分惬意。可若是站在密集的人群中,胸口仍然需要强压着暑气。
城楼一角,朱霖轻轻挽着刘一民的胳膊,站在城楼上往下看,两人的胸中荡起几分豪迈。
广场上空,一排排空色的大红灯笼在空中飘荡,有的灯笼下面还挂着标语。广场上,五颜六色的气球将广场打扮的花团锦簇,下面人头攒动,群众和军乐方队正在准备。
视角沿着长安街延伸,路两旁身穿不同军种服装的战士正在排列,各式军用装备静静地等待着检阅,驾驶员正在进行最后的准备。
检阅部队身穿的不再是两面红旗挂两边的绿军装,而是新设计的85式军服。
而老同志们一般还穿着65绿军装,新军装意味着国防开始走进新阶段。
除此之外,还有民兵方队和群众方队,燕大的部分学生早在半年以前就开始为参阅做着准备。
几名燕大的学生凑在一起,跟其余人的紧张兴奋不同,眼神里还带着一丝慌乱和忐忑,双手紧紧地握着旗杆。
所有人都在进行着紧张的准备工作,谁都没有发现这几名燕大学生的异常。
“一民同志,你好啊!”刘一民和朱霖正在往下看,旁边有人过来冲着他打招呼。
刘一民转身看去,是一位穿着西装扎着红领带的老人,笑容里带着好奇和赞许。
“我是霍英冬。”
“您好,霍老!”刘一民伸手笑道。
霍英冬作为著名的爱国商人,此次阅兵自然也在邀请之列,而他的身份也是足够能登上城楼的。
能来城楼上的人,大多是主办部门的特邀,也有一小部分票到了重要的机关单位,再由各个单位内部商定,比如刘一民从文化部拿到了资格。
能上来的文艺界人士并不多,巴金、曹禹、夏言、张广年以及一些文联的正副主席等。
“你的作品写的好啊,《狼烟北平》在香江演出的时候,很多香江的老百姓都去看,看看解放前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听说你课讲的很好,有机会到香江讲讲课。”霍英冬笑着说道。
“霍老,有机会一定去,希望香江早日回来。”
“一定会的!”
两人简短地聊了一会儿,接着转身去找其他人交流去了。刘一民和朱霖两人去跟老首长和钱老打了打招呼,又见到了核首长张同志。
所有人都是一脸笑意,看着前面的整齐排列的队伍,露出回忆和赞许的目光。
1984年的阅兵意义非同寻常,那是继59年大阅兵之后,再次举行的一次大阅兵。我国讲究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1984年虽然是建国三十五周年,但确确实实是大阅兵。
参阅军民一万余人,各种先进装备都拉了出来。在改革开放和前线交火的大背景下,这场阅兵的意味不言而喻。
向周边展示武力,用炮火丈量和平的空间。
钱老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得意地说道:“一会儿让你看看我们研发出来的大家伙,那可是真的大家伙。”
接着两人低语了一会儿,钱老半开玩笑的向刘一民透露自己的防美国中情局监控的心得。
礼炮响起,广场上开始升旗。接着,金水桥上检阅车缓缓驶至长安街,城门楼上下都安静了下来。
“受阅部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