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田本相却留了下来,在办公室里说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
“万院长,最近我看国内的话剧教学,竟然没有发现有中国话剧史这门课程,更别说教材了。
研究话剧,连话剧的历史都不了解,那怎么能行?”
田本相最近想好好的采访一下曹禹,话剧史研究是不可能绕过曹禹的,就像研究现代文学史绕不开鲁迅一样。
“另外,作为您的学生一民同志,我也想好好的采访一下。我要编写的话剧史,要从起源到现在,一民同志也不能不讲。”
刘一民听到提到了自己,不由得出言说道:“田教授,有必要现代到我这儿吗?”
田本相今年刚到中戏担任教授,发现堂堂中戏竟然没有话剧史的课程,于是萌发了建立话剧史研究体系的念头。
“当然有必要,光一个《天下第一楼》就很有必要。我要编写的话剧史,第一个出现的人物是万院长,那最后一个人物肯定是你。”
曹禹看向田本相说道:“田教授,你在中戏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尽管开口。希望写书的时候,能够客观一点,不要因为我万家宝的身份有所偏驳。
另外你要研究一民的话,我想有一点我要说明,一民的成就不是我培养的结果,而是他自己的努力的结果。”
田本相说道:“万院长,您太谦虚了!”
“不,我一点都不谦虚,确实是如此!”曹禹说道。
田本相说道:“万院长,一民同志,我会客观研究的。”
隔天《人民报》、《文艺报》、《中青报》都刊登出了“《天下一楼》”召开研讨会的消息。
三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研讨会的内容进行了报道,以三家报纸在社会和文艺界的分量,成功将《天下第一楼》在话剧界的地位给树立了起来。
燕京的各个话剧团一股脑的涌入人艺,向人艺学习《天下第一楼》的剧本创作和编排方法。
蒋子龙坐着小板凳在人艺连看了五场《天下第一楼》,回到津城后,极力向津城人艺推荐剧本,并且在《津城日报》上发表评论,希望津城人艺向燕京人艺学习,多排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话剧作品。
三月二十九号,《人民报》的文艺部和人艺在全聚德的大厅里又举办了一次座谈会。
全聚德的鸭子摆在座谈会的正中间,大家一边吃一边讨论,讨论的内容跟上次差不多,不过这次当着全聚德的面,大家再次一致认为全聚德就是燕京第一楼。
全聚德的总经理姜俊贤春光满面,在接受《人民日报》的采访时,对全聚德的未来发展做了一次展望。
临结束的时候拉着刘一民的手依依不舍,心里感慨两万块钱真是没白花,这可是《人民报》啊!
临近4月,刘一民和燕大的几名老师坐在了大教室内,身后坐着的是学生,台上也站着一名学生。台下的学生坐立不安,台上的学生内心忐忑,喉咙发干。
这是大四学生的毕业答辩现场,刘一民手里拿着台上学生的论文,嘴角微不可查的“嗯”了一声,台上学生提到嗓子眼的心顿时放了下去。
“下一位,闫真,以代替论文,现在答辩。”
闫真走上台,将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一一做了分析。
钱理群说道:“闫真同学,你的人物描写前后是不是有矛盾之处?前后两种性格,我像是在看两篇。”
“钱老师,这是人物性格的一个前后转变。”闫真说道。
“转变是否太过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