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拨人将公寓门口围的死死的,不过皮肤颜色泾渭分明,还有一些美国的警察在旁边维持着秩序。
聂华令的丈夫保罗率先看到了牌子上面的字,一拨人上面写着“爱和平等”,一拨人上面写着“滚出美国”、“保卫越南”之类的字样。
“刘,这是美国的黑人族裔和一些少数族裔在支持你,另外越南人在抗议。”保罗无奈地说道。
因为刘一民的照片已经在美国媒体上刊登了,所以这些前来示威和支持的人,一眼就从一群东方面孔中将刘一民给认出来了。
支持他的人热情的围在刘一民身旁,纷纷伸出了手,大声地喊着“爱和平等”的口号,还有人站在车顶喊着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看到这个场景,越南人抗议的声音更大了,只不过都是远远的喊着口号,根本没有接近他们。
警察在旁边盯着,也有支持刘一民的美国人在旁边冲着越南人口吐芬芳,说刘一民这是在为所有的少数族裔发声,这里面包括越南人等等。
到达公寓入口的时候,刘一民总共收到了两束鲜花,还有十几个热情地拥抱以及亲吻。
走进公寓之后,警察立即挡住了公寓入口。
接着尼琪.诺伊斯和几个中国书刊社的员工出现在楼梯口,尼琪的脸色有点不太好看。
走进公寓里,尼琪.诺伊斯说道:“我们本来准备将签售会的地点定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体育馆,但是听说会有很多的越南学生抗议,所以我们在想,是不是要改一下!”
“没想到越南人竟然出来捣乱了!”张广年闷闷地说道。
尼琪诺伊斯说道:“很正常的事情,大家也不必过于苦恼。”
“尼琪女士,我觉得地点还是不要轻易的修改,越南人既然站出来了,我相信不管到哪里,他们都能找到。如果我们改地点,受到损失的反而是我们。
我们的宣传已经做出去了,临时更改通知不到所有读者,对我们的新书发售,非常不利!”刘一民强硬地说道。
尼琪想了想,最终决定听从刘一民的意见,明天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召开新书签售会。
不过在尼琪的建议下,最终大家准备搬离公寓。大家收拾好行李,书刊社的人帮大家搬运。
傍晚的时候,爱德华先把代表团的人接走。门口的人群早已经散去,只留下了一地狼藉。
抗议和支持的牌子扔在地方,还有很多快餐的包装盒,在纽约的寒风中凌乱。
爱德华一边开车一边冲刘一民开开玩笑道:“刘,你现在快成种族斗士了!”
“没办法,遇到不平的事情,我总想说出来。”刘一民笑着说道。
爱德华不置可否地笑了笑,接着开始讲自己父亲的故事:“老兵的晚年都很孤独,我尽量不让我的父亲孤独。他是一名坦克兵,他的坦克开进过东京,最终陷在了北韩的沼泽里。回来后,他就退役了!”
徐驰乐呵呵地说道:“如果我当时去战俘营采访的话,说不定我们能早认识几十年。”
“哦?您去过前线?”
“不止一次,而是两次!”徐驰做了一个手势,表示是两次。
“那看来,今天聊天的话题会特别多!”爱德华笑道。
爱德华的父亲住在一所乡间木质别墅里,旁边是车库,后面是爱德华家的一个小农场,平时都是爱德华的父亲在劳作。
爱德华和妻子在纽约有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