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的这次采访,是刘一民请于佳佳做的。于佳佳很够朋友,听到刘一民的请求,当时就保证,一定要把这篇报道的材料写的详实有力量!
刘一民给她倒了一杯茶,拿起她的记的东西看了看,确实都是在夸。
不过你跑到买《追风筝的人》的读者里面问,不是夸还能是骂吗?就好像你跑到养老院,问大爷退休了吗一样。
于佳佳喝了一杯茶后说道:“我还得采访采访你,怎么样?准备好没有?”
于佳佳的笔记本上,还写了一些采访提纲,大概的问题是:对《追风筝的人》的销量有什么预期;创作的难点在哪里?
重点是对现在的文坛年轻作家有什么想说的和对于诗坛交锋的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一次《追风筝的人》出版的采访变成了刘一民的观点输出。
“于佳佳同志,功底越来越深厚了!”
“这不是你说的。真正的记者在报道中应该避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要通过事实和背景的表述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于佳佳道:“你看,我的新闻理论还都是你跟你学的!”
刘一民乐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我看其实吵的最凶的还是这个黄祥,骂艾清同志最凶的也是这个黄祥,这下子,你跟艾清先生算是统一战线喽!”于佳佳笑道。
癞蛤蟆趴在脚面上,膈应人啊!《今天》杂志编辑部的几个诗人,对刘一民的态度是沉默,目前基本上没发表过什么看法。
“其实我对他不太了解,甚至没看过他创办的诗刊!”
“刘一民同志,通过骂你,现在你就知道了嘛!来吧,茶都已经喝了几杯了,该谈正事儿了。”
于佳佳笑着将围巾挂在架子上,郑重地坐在刘一民的对面,准备开始采访。
刘一民对问题进行了一一的回答,于佳佳开始佩服起来,刚看完采访的提纲,回答起来就这么的井井有条。
明明是她在采访,到最后,甚至刘一民掌握了采访的主动权,她只剩下不断地点头了。
【写作,要成为真正的作家;写诗,要成为真正的诗人;无论是写诗还是写作,都要做一名社会观察家,个人生活的观察家。
而不是要当一只愤怒的小鸟,好像全社会、全人类都对不起他!乱发脾气,眼睛上火是要得结膜炎,会观察不了生活,观察不了社会的。
如果吼一吼就能当诗人,那山里的猴子都是诗人了,毕竟李白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
于佳佳听到刘一民最后的话刚开始是愕然,最后捧腹笑了起来:“刘一民同志,你这个比喻是不是太犀利了?”
“怎么?是不是感到为难?”刘一民问道。
“我是怕人承受不住啊!”
“哈哈哈,于佳佳同志,你人还怪好的!如果觉得不妥,可以把对读者的街头采访和对我的采访分开两篇。被愤怒的小鸟骂了那么久,我也可以当一当愤怒的小鸟!”
刘一民将自己的看法跟于佳佳讲了讲,于佳佳看着笔记本上的内容,自己规划了一下。
“刘一民同志,你再把刚才的话重复重复,第一次听到你说这种话,一下子没记全!”
刘一民又重复了一遍,于佳佳写完后笑道:“你觉得什么时候发表比较合适?”
刘一民算了算时间,过几天《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