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在为你发声啊!”崔道逸笑道。
“陆遥同志远在西北,还能想着我,不容易!”刘一民说道。
一名女编辑走了过来,交给了刘一民一份报纸,笑着说道:“一民同志,你看一看,这是蒋子龙同志在津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
这名女编辑叫许一,蒋子龙的编辑,曾经冒着大雨跑到医院找蒋子龙,淋成了落汤鸡,进门就鞠躬道歉。因为之前蒋子龙在《人民文艺》发表被批,导致后来蒋子龙不愿意再写。
因为女编辑的坚持,有了《乔厂长上任记》。
刘一民接过看了看,上面先是讲不要总是说老作家过时了,就算过时了,人家也有过时的东西,有些人连过时的东西都没有。
将刘一民称呼为诗坛“承上启下”的诗人,并指出那些骂刘一民的,写几句没人听的诗歌,就自以为有了发言的权利,讽刺的很辛辣。
许一说道,挨骂蒋子龙比你更有经验,以前津城日报十四个版面骂他,领导开会不讲主题,全程批评,直到最后十五分钟才讲主题。
他说应对这个一要心态好,二一定要反驳。
他以前被骂一次,就写一篇短篇投出去,这也算是化悲愤为力量。另外作家和诗人,都是要靠作品说话。
“《追风筝的人》的销量,我看会让这些人闭嘴的!”崔道逸说道。
“我得写封信给陆遥和蒋子龙同志,说一声谢谢!”
崔道逸道:“陆遥的这篇评论,我们会刊登的,而且是尽快,下一期!”
张广年从作协回到编辑部,看到三人在讨论笑道:一民,你怎么想的?
刘一民笑着说道:“当然不能挨骂不还手了!”笑着从挎包里面掏出了几篇评论,最近他拿了不少资料做研究,有的放矢的进行反驳。
“好啊,你早有准备啊!”崔道逸说道。
“你准备什么时候发?”
“等你们下一期发表之后吧,这几篇我准备投给《燕京文艺》一篇,另外的投给《中青报》和其他的报社!”刘一民说道。
崔道逸拍了拍肩膀:“我也写一篇,发到晚报上,晚报的编辑可是一直找我约稿!”
“谢谢师兄!”
“不用客气,也是时候了!”
张广年笑着道:“你们谁要对《文艺报》有兴趣,也可以发上面,《文艺报》比《人民文艺》更能代表作协的态度,当然投稿要过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