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湖的晨雾与微光
晨光刚漫过维多利亚湖的水面,旧仓库里的实验灯就已经亮了。
萧凡蹲在操作台旁,手里捏着滴管,正将芦苇汁液按不同比例滴进三个装着湖水的烧杯里。
叶之澜坐在旁边的木桌前,指尖捏着ph试纸,眼睛盯着计时器——每五分钟就要测一次烧杯里的水质酸碱度,记录数据的笔记本上已经画满了密密麻麻的表格。
“第一个烧杯ph值61,第二个59,第三个63。”
叶之澜报数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昨晚为了整理实验方案,她只睡了四个小时,眼下眼底泛着淡淡的青。
萧凡抬头看了她一眼,放下滴管走过去,伸手替她揉了揉太阳穴:“剩下的我来盯,你去旁边躺会儿,医生说不能累着。”
“没事,”
叶之澜把试纸按序号贴在笔记本上,又拿起新的一张,“现在正是关键时候,多双眼睛总没错。
你看第三个烧杯,汁液浓度1:5的时候,ph值最接近中性,说不定这个比例最适合水蓝花生长。”
萧凡顺着她的目光看向烧杯,里面的湖水确实比另外两个清澈些,绿藻的絮状物也少了点。
他刚要说话,仓库门忽然被推开,一阵风裹着晨雾吹进来,带着湖水的腥气。
门口站着个穿蓝色工装的年轻人,手里捏着个文件夹,迟疑地探头:“请问……这里是萧凡的环保团队吗?”
“我是萧凡。”
萧凡站起身,看到对方工装上印着“维多利亚湖环保办”
的字样,立刻猜到是昨天电话里那个组织的人。
年轻人快步走进来,把文件夹递过来:“我叫阿明,是环保办的技术员。
昨天主任让我把往年的水华数据送过来,还有……”
他顿了顿,眼神扫过桌上的烧杯和样本瓶,“我刚才在门口看了会儿,你们是想用芦苇汁液调ph值?”
“对,”
叶之澜主动把笔记本递过去,“这是我们今早的实验数据,目前看1:5的浓度效果最好。
之前资料里说湖水酸性强,水蓝花在ph值低于6o时活性会下降,我们想先把水质调到合适范围,再用它吸收氮磷。”
阿明翻笔记本的手指顿了顿,抬头时眼里少了些最初的冷淡:“你们居然连水蓝花的习性都查了……之前来的几个团队,连水样都没测就直接投药剂,最后把湖水搞得更糟。”
他指着其中一组数据,“去年我们也试过用植物调节,但选的是浮萍,不仅没吸污染物,还疯长挡住了阳光,湖里的鱼死了一大片。”
萧凡接过话:“芦苇不一样,它的根系能吸附重金属,汁液里的碱性物质也温和,不会破坏水体生态。
我们在库内内河试过,用芦苇处理过的河段,一周后d值就降了2o。”
他从保温箱里拿出一瓶芦苇样本,“你看,这是我们在途中采集的,根系很达,适合在湖边种植,长期来看还能固土。”
阿明接过样本看了半天,忽然把文件夹往桌上一放:“我帮你们吧。
环保办有便携式水质检测仪,比试纸测的准,我回去拿过来,再带些无菌培养皿,你们不是要种水蓝花吗?无菌环境能提高存活率。”
看着阿明快步离开的背影,叶之澜忍不住笑了:“看来信任不是靠说的,是靠做的。”
萧凡重新蹲回操作台旁,拿起滴管时嘴角也带着笑意:“等实验成功了,主任说不定也会来帮忙。”
没过多久,阿明就推着小推车回来了,车上放着检测仪、培养皿,还有几袋营养液。
三人分工合作,萧凡负责调配芦苇汁液,阿明操作检测仪,叶之澜则小心翼翼地把水蓝花的幼苗移栽进培养皿——幼苗是从库内内河带来的,叶子还带着淡淡的绿,根须白净,像细细的银丝。
“检测仪显示,第三个烧杯的氮磷含量已经降了8!”
阿明突然喊出声,声音里满是惊喜,“才两个小时,比我们之前用的化学药剂还快!”
叶之澜凑过去看屏幕,上面的数字跳动着,确实比初始数据低了不少。
萧凡刚要说话,肚子却不合时宜地叫了一声——三人忙着实验,连早饭都忘了吃。
“我去买早餐!”
阿明立刻站起身,抓起外套就往外跑,“你们想吃玉米饼还是三明治?我知道镇上有家店的香蕉粥特别好喝,适合孕妇!”
叶之澜看着他的背影,转头对萧凡说:“你看,现在不仅多了个帮手,还多了个‘向导’。”
等阿明提着早餐回来时,仓库门口已经围了几个村民,其中就有昨天送他们来的老大娘。
老大娘手里提着个陶罐,看到叶之澜就快步走过来:“姑娘,这是我熬的小米粥,加了红枣,对孕妇好。
我刚才在门口听那个小伙子说,你们的实验有效果了?”
“是呀大娘,”
叶之澜接过陶罐,掀开盖子就闻到一股香甜的气息,“湖水的ph值已经调上来了,氮磷含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