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轻时做过陶匠,暖炉的火候我来控制,保证温度刚好。”
萧凡负责搭建培养架,叶之澜则裁剪羊驼毛毡,两人配合着,很快就完成了“陶炉保温培养架”
。
当天晚上,温度计显示培养架内的温度稳定在18c,藻株叶片上的褐色斑点慢慢消退,重新恢复了翠绿。
叶之澜坐在壁炉旁,看着萧凡在灯光下整理技术数据,心里忽然觉得很踏实——不管遇到什么难题,只要有他在身边,好像都能解决。
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方案实施到第七天的时候,一场暴风雪突袭了村子。
狂风卷着雪花,砸在石屋的窗户上,出“呜呜”
的声响。
萧凡凌晨被冻醒,起身去查看壁炉,现烟囱被积雪堵住了,火苗越来越小,培养架的温度开始下降。
“不好,藻株要出事!”
他赶紧叫醒叶之澜,两人穿上厚厚的外套,冒着风雪冲出石屋。
萧凡爬上屋顶,用铲子一点点清理烟囱里的积雪,雪花落在他的脸上,很快就化成了水,顺着脸颊往下流;叶之澜则在屋里,把冻伤风险最高的藻株瓶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用体温护住它们。
等萧凡清理完烟囱,回到石屋时,浑身已经湿透了,嘴唇冻得紫。
叶之澜赶紧把他拉到壁炉旁,递过暖炉,又用毛巾帮他擦头:“跟你说慢点,你偏要急,要是冻感冒了,这里连个像样的医生都没有。”
萧凡笑着抓住她的手,把她的手按在暖炉上取暖:“藻株没事就好,你看,它们还好好的。”
叶之澜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怀里的藻株瓶里,绿色的藻株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像一颗颗小小的绿宝石。
暴风雪过后,村里的藻株培养越来越顺利,萧凡又优化了吸附剂的配比——他现当地常见的金鸡纳树叶子磨成粉后,里面的奎宁成分能增强吸附重金属的效果,便将“羊驼毛:海带灰:金鸡纳粉”
的比例调整为2:1:1,这样一来,重金属的去除率达到了92,完全符合饮用标准。
佩德罗用净化后的水浇自己种的玉米地,没过几天,枯黄的玉米苗就冒出了嫩绿的新芽,他特意摘下第一株新芽,送给叶之澜和萧凡:“这是用你们带来的‘魔法水’种的,你们一定要收下。”
在秘鲁待了一个半月后,叶之澜和萧凡准备离开。
村民们都来村口送行,埃琳娜给两人各织了一条羊驼毛围巾,围巾上绣着冰川和藻株的图案:“这是我织了二十天的,戴上它,就像我们陪着你们一样。”
卢卡斯抱着一个藻株瓶,拉着叶之澜的衣角:“之澜姐姐,萧叔叔,你们还会回来吗?我想跟着你们学技术,以后也帮大家净化水。”
叶之澜蹲下身,摸了摸他的头,萧凡则从背包里拿出一套文具套装,递给卢卡斯:“这是我们给你的礼物,好好学习,等你长大,我们就回来教你。”
车子开出村口时,叶之澜回头望去,看到村民们还站在原地挥手,石屋前的培养架上,一排排藻株瓶在阳光下泛着绿色的光,与远处的冰川相映,构成了一幅最美的画面。
萧凡握住她的手,轻声说:“以后我们每去一个地方,就种一棵藻株纪念树吧,等我们老了,就沿着这些树走一遍,看看我们帮过的人。”
叶之澜靠在他的肩膀上,点了点头:“好,第一个树种在博物馆门口,让所有人都知道,藻株能带来希望。”
车子刚开出村子没多远,叶之澜的手机就响了,是联合国环保组织来的邮件——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因为旅游业展,海边堆积了大量垃圾,塑料微粒渗入地下水,导致居民饮用水被污染,希望他们能去帮忙。
萧凡凑过来看完邮件,笑着说:“看来我们的下一站,是海边了。”
叶之澜看着手机屏幕,又看了看窗外的雪山,眼里满是期待:“巴厘岛的海很漂亮,我们要让那里的海水,重新变得清澈。”
十几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巴厘岛的机场。
走出舱门,湿热的海风扑面而来,远处的大海湛蓝如宝石,可走近海边才现,沙滩上散落着塑料袋、饮料瓶,海水里还漂着细碎的塑料碎片。
当地向导阿明指着海边的水井:“之前我们喝井水,现在井水都有塑料味,孩子们喝了总拉肚子。”
叶之澜蹲下身,用试管取了些井水,萧凡立刻拿出检测仪器,屏幕上显示“塑料微粒含量标8倍”
。
两人住在海边的一间民宿里,晚上,叶之澜翻着资料,萧凡则在一旁画图纸。
“藻类多糖有吸附塑料微粒的能力,我们可以用当地的海草和藻株混合,制成吸附膜。”
叶之澜指着资料上的图片说。
萧凡点点头,把画好的图纸推到她面前:“我设计了一个‘多层过滤装置’,第一层用海草纤维过滤大颗粒塑料,第二层用藻类多糖吸附膜,第三层用活性炭,这样应该能彻底去除塑料微粒。”
叶之澜看着图纸上熟悉的字迹,笑着说:“还是你考虑得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