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浇水时,不小心洒了点水在膜上。
“原来水分能轻微加降解!”
小叶立刻调整数据模型,把“偶然洒水”
这个变量也加了进去,让报告的数据更全面。
中期报告提交的前一天,三人终于整理完所有数据。
小叶看着报告里“藻株多糖降解膜在高原乡村的应用可行性分析”
这部分,眼眶突然有点红:“要是在学校实验室,我肯定做不出这么接地气的研究。
之前总觉得科研就是论文,现在才知道,能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才更有意义。”
叶之澜递过一张纸巾,笑着说:“以后要是想做田野研究,随时来嘎查村,我们欢迎你。”
报告提交后没过几天,穆萨从非洲来视频。
镜头里,他手里拿着一卷用藻株多糖做的降解膜——那是小叶之前寄过去的样品。
“萧,叶,还有小叶!”
穆萨的声音很兴奋,“我们把降解膜装到玉米储存仓里,效果特别好!
村里的人都说,再也不用担心塑料膜污染土地了。
对了,我们还现,这种膜能防止玉米受潮,芽率比以前高了1o!”
小叶凑到镜头前,激动地问:“穆萨,你们那边的温湿度和嘎查村不一样,膜的降解周期有没有变化?”
穆萨立刻让身边的助手拿来数据记录本:“我们记录了1o天,降解度比嘎查村快一点,大概18天就能完全降解。
我们想再要一些样品,做不同配比的测试,看看能不能适配非洲的气候。”
萧凡点点头:“没问题,我们马上给你寄过去,顺便把降解膜的制作方法也整理好,你们可以自己生产。”
挂了视频,小叶看着窗外的雪山,忽然说:“师兄师姐,我想申请把毕业论文的选题改成‘跨洲藻株多糖降解材料的本土化应用’,把嘎查村和非洲的案例都写进去。”
萧凡和叶之澜相视一笑,萧凡说:“好啊,我们可以帮你收集数据,说不定还能邀请穆萨一起参与,让论文更有跨洲视角。”
春节快到了,嘎查村的村民们开始准备年货。
扎西阿妈给三人送来了亲手织的羊毛围巾,王大爷则拿来了自己酿的青稞酒。
小叶捧着围巾,心里暖暖的——她原本以为这次来嘎查村,只是单纯的科研合作,没想到不仅解决了降解膜的难题,还收获了这么多温暖的情谊。
除夕夜,实验室里亮起了灯。
三人煮了一锅冻饺子,围着电脑看穆萨来的非洲新年视频——非洲的村民们围着篝火唱歌,手里举着用降解膜包装的玉米,阿米还对着镜头喊:“小叶姐姐,新年快乐!
我们等着你的毕业论文!”
小叶笑着挥手,眼眶却湿了。
萧凡看着身边的两人,忽然觉得,科研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同行——有并肩作战的伙伴,有支持信任的村民,有跨越山海的合作者,才能让实验室里的微光,照亮更多人的生活。
新年的钟声敲响时,窗外绽放起了烟花。
小叶拿出手机,拍下实验室里的三人,还有电脑屏幕里的非洲篝火,了一条朋友圈:“在嘎查村的第一个新年,与藻株为伴,与伙伴同行,与跨洲的温暖相连。
新的一年,继续让生物材料走出实验室,走进田野,走向更多需要的地方。”
评论区里,导师回复:“这才是有温度的科研,期待你的论文,更期待你们的成果。”
小叶笑着回复,然后抬头看向萧凡和叶之澜:“师兄师姐,明年我们要不要试试,用藻株多糖做牛羊的饲料添加剂?听说能提升免疫力,说不定能帮村民们减少养殖损失。”
萧凡和叶之澜对视一眼,笑着点头:“好啊,新的科研计划,从新年第一天开始。”
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实验室的玻璃窗,也照亮了三人眼中的希望。
他们知道,藻株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未来还有更多的科研难题要攻克,更多的应用场景要探索,更多的跨洲合作要推进。
但只要他们带着这份对科研的热爱,对百姓的牵挂,对伙伴的信任,就一定能让藻株的光芒,跨越山海,温暖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