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对视一眼,心里有了主意——当天下午,他们就联系包装厂家,定制了带纳米涂层的铝塑板,还采购了食品级干燥剂,确保药品在南方雨季也能稳定储存。
回到实验室后,萧凡和叶之澜马不停蹄地推进双效药的后续研。
叶之澜把云南患者的故事整理成文字,写进《藻光之下:老人们的健康晚年》的英文版附录里,里面有王大爷砍柴的照片,还有李婶家院子里盛开的格桑花。
“海外华人应该能通过这些故事,感受到药品背后的温度。”
她一边说,一边在“酸豆角”
“砍柴”
这些词旁边加上注释,生怕外国读者看不懂。
萧凡则忙着筹备“藻光公益基金”
的扩容仪式。
他联系了十多家爱心企业,计划未来3年在1o个欠达国家建立“药品生产培训中心”
。
仪式当天,小宇也来了,他已经上初中,手里举着自己画的“藻光小卫士”
牌子,牌子上的藻株图案旁边,多了个地球的轮廓。
“萧叔叔,以后我也要去非洲,教那里的小朋友用藻光药。”
小宇的声音清脆,回荡在会场里。
仪式结束后,萧凡收到了李医生来的视频。
非洲部落的长老穿着传统服饰,手里拿着用当地颜料画的“藻光守护图腾”
,图腾中间是藻株的形状,周围环绕着太阳和星星。
“长老说,这图腾会挂在药房里,感谢中国朋友带来的希望。”
李医生的声音透过屏幕传来,带着温暖的笑意。
叶之澜靠在萧凡身边,看着视频里的图腾,轻声说:“咱们的藻光,真的照到山海之外了。”
萧凡点点头,目光落在实验室角落里的样本架上——那里放着云南山区肠道菌群失衡患者的样本,标签上写着“下一步:肠道微生态药研”
。
窗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样本管上,泛着淡淡的光,像在预示着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