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转的轰鸣声中,批上市的药片被装进包装盒,上面印着“藻光肠溶片”
五个字,旁边是一朵小小的玉兰花。
“这名字是叶之澜想的,”
萧凡笑着说,“藻株的光,能照亮患者回家的路。”
上市当天,不少药店门口排起了长队。
李姐带着邻居们来买药,手里还举着团队的宣传册;老陈帮行动不便的病友代买,笔记本上记满了大家的需求;周叔特意买了一板药片,说要送给同样患胃病的老战友。
萧凡站在药店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忽然想起研初期的日子——那时实验室里只有一盏孤灯,如今却有这么多温暖的故事围绕着这小小的药片。
一个月后,团队启动了“基层医疗普及计划”
。
萧凡和叶之澜带着药品手册,来到偏远的山区医院。
这里的医生说,很多老人因为交通不便,得了胃病只能硬扛。
“我们会定期来做讲座,还会给医院送药品样本,让大家都能了解这药。”
萧凡说着,把手册递给医生,封面上的玉兰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与此同时,老张收到了高校的邀请函,邀请他去给学生们讲“药品工艺落地”
的故事。
站在讲台上,他拿出那个旧笔记本,翻到画着小宇贴纸的那一页:“做药就像种庄稼,得用心伺候,一点都不能马虎。”
台下的学生们听得认真,不少人拿出笔记本,记录下他说的每一句话。
叶之澜则把患者的故事整理成了《藻光守护日记》,投稿给了医学期刊。
杂志刊登后,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来信,有医生咨询用药细节,有患者分享自己的经历,还有年轻人表示想投身生物医药领域。
“没想到这些小故事能有这么大的力量。”
叶之澜笑着说,把来信整理好,放进了实验室的档案柜。
年底的时候,团队举办了一场“感恩会”
。
活动室里挂满了患者送的锦旗,桌子上摆着大家带来的食物——李姐的酸豆角,张婶的草莓酱,周叔亲手做的木雕。
小宇跑过来,递给萧凡一幅画:“这是我画的‘藻光小镇’,里面有医院、工厂,还有好多健康的人。”
萧凡看着画,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这小小的药片,不仅治愈了患者的病痛,还连接起了无数温暖的人心。
未来,团队还会继续研新的药品,帮助更多的人。
就像实验室里的藻株,在黑暗中默默生长,最终绽放出的光芒,能照亮每一条回家的路,能温暖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活动结束时,老张提议拍张合影。
大家站在活动室中央,笑着比出剪刀手。
相机定格的瞬间,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每个人的脸上,也落在那盒印着玉兰花的药片上。
藻光闪烁,归途温暖,这是属于他们的故事,也是属于每一个守护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