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说着,接过萧凡递来的监测数据,翻了两页点头,“你们前期做得很细致,省了不少事。”
一行人往上游走,叶萧二人跟着,时不时指着沟谷里的碎石和水流方向,给老周讲解情况。
老周听完,蹲在土坝垮塌的地方,用手扒了扒旁边的土:“这里的坝基还没坏,咱们重新砌上石块,再浇筑点水泥,就能稳住了。”
他转头对身后的人说:“下午先清沟底的碎石,明天开始砌坝。”
接下来的几天,营地一下子热闹起来。
修缮队的人忙着清碎石、运材料,叶知澜和萧凡则负责监测水流和土壤数据,张叔每天都会来帮忙,有时给大家送水,有时帮着搬轻些的石块。
叶知澜现,老周虽然看着严肃,却很细心——砌坝时特意留了几个小孔,说“让小鱼能游过去,别断了它们的路”
。
第五天下午,土坝终于修缮完成。
新砌的坝体比原来高了半米,坝顶铺着防滑的石板,坝底留的小鱼通道里,已经有几尾小鱼游来游去。
老周站在坝上,看着水流稳稳地顺着原来的河道流向泉眼,笑着拍了拍萧凡的肩膀:“多亏你们前期找对了原因,不然咱们还得走不少弯路。”
叶知澜拉着萧凡跑到监测点c,那株细叶石斛的茎上,又冒出了一片新叶,嫩绿得亮;旁边成年石斛的新芽已经长到了指甲盖大,隐约能看见上面的纹路。
啄花鸟也来了好几只,落在石斛的枝叶上,时不时啄两下叶片上的露珠,叽叽喳喳的叫声,像是在庆祝。
当天晚上,科考站给他们了短信,说等监测数据稳定一周,就派新的队员来轮换,让他们可以准备整理报告。
叶知澜坐在帐篷里,翻着这半个月的监测本,里面记满了数据,还贴着小苗不同时期的照片,最后一页,是她画的小太阳,旁边写着“2o241225,土坝修缮完成,石斛新生”
。
萧凡凑过来,从口袋里掏出那株酢浆草——虽然有点蔫了,但紫色的小花还没谢。
“那天你没编成,我给你夹在本子里了。”
他说着,把酢浆草夹进监测本的最后一页,“等回去,咱们把这份报告和这些照片一起交上去,让大家都看看,咱们护着的小苗,长多好。”
叶知澜点头,靠在萧凡肩上。
帐篷外的溪水声潺潺,月光透过帐篷的缝隙照进来,落在监测本上。
她知道,这次的旱情虽然过去了,但他们在雨林里的守护,还远远没结束。
以后还会有新的监测任务,还会遇到新的挑战,但只要他们一起,再加上张叔这样的热心人,这片雨林里的每一株植物、每一只小鸟,都能好好地生长下去。
就像那株曾濒临枯萎的石斛,只要有足够的水,足够的守护,总能在阳光里,冒出新的芽,开出新的花。
而他们的故事,也会像这雨林里的溪流一样,顺着时光,慢慢流淌,长出更多温暖的细节,等着被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