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你们来保护冻土,我们也要帮忙。”
他身后跟着十几个族人,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工具,有用来挖掘的骨铲,有用来编织防陷网的兽皮绳,还有几个孩子,手里捧着刚采摘的北极浆果,要分给队员们吃。
有了族人的帮忙,进度快了不少。
伊诺克教队员们如何辨别冻土的硬度,哪里的冰面能站人,哪里的融泥容易陷进去;族人们则用传统的方法编织防陷网,他们编的网又密又结实,比队员们带来的尼龙网还要好用。
萧凡教他们如何种植北极柳,把树苗的根部裹上保温棉,再小心翼翼地种进融泥里:“北极柳的根系能深入冻土,固定土壤,等它们长成后,还能为其他植物提供栖息地,慢慢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
第三天下午,第一个冻土观测点终于搭建好了。
观测点的顶部装着太阳能板,用来给传感器供电,底部则埋着十几个温度和湿度传感器,能实时将数据传送到监测站的电脑上。
萧凡调试好设备,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心里松了口气:“现在我们能实时监测冻土的变化了,一旦现融化度加快,就能及时采取措施。”
埃琳娜指着屏幕上的温度曲线说:“今天的平均温度比昨天低了两度,要是能多几天下雪,冻土融化度就能再慢一点。”
傍晚时分,队员们和族人一起,在塌陷区种上了第一批北极柳。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雪地上,给刚种好的树苗镀上了一层金边。
白风慢慢走到树苗旁,用鼻子轻轻碰了碰树苗的枝叶,像是在和新邻居打招呼。
伊诺克的孙子小卡鲁跑过来,拉着萧凡的手说:“叔叔,这些小树什么时候能长大呀?等它们长大了,白风是不是就能找到更多食物了?”
萧凡蹲下身,摸了摸小卡鲁的头:“只要我们好好保护它们,小树很快就会长大,到时候冻土就不会再融化了,白风也能找到更多海豹,在这里快乐地生活。”
接下来的五天,队员们和族人一起,搭建了五个冻土观测点,种上了两千多株北极柳和仙女木,还在融化区铺了大片防陷网和保温层。
每天清晨,萧凡都会去观测点查看数据,看着冻土的温度一点点下降,湿度也逐渐恢复正常,他悬着的心慢慢放了下来。
埃琳娜则忙着给族人培训,教他们如何使用观测设备,如何判断冻土的融化情况,还制定了“冻土守护队”
的制度,让族人轮流巡逻,防止有人破坏冻土环境。
第七天清晨,一场小雪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
萧凡担心雪会压坏树苗,赶紧跑到种植区查看,却惊喜地现,北极柳的枝条上已经冒出了细小的绿芽,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娇嫩。
“保温层起作用了!”
埃琳娜拿着土壤检测仪,测量后兴奋地喊道,“冻土的温度比上周低了五度,湿度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这些树苗肯定能活下来!”
族人也赶来查看,看到树苗冒出绿芽,都激动得欢呼起来。
小卡鲁跑到一棵树苗旁,小心翼翼地摸了摸绿芽,笑着说:“小树芽了!
它长得好快呀!”
伊诺克握着萧凡的手,眼里满是感激:“谢谢你们,要是没有你们,这片冻土很快就会变成沼泽,我们的孩子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冻土和北极熊了。
我们以后会好好保护这些树苗,不让任何人破坏冻土。”
离开北极苔原的前一天,萧凡在监测站旁边的一块大冰山上,挂上了第二十六块“共生晶碑”
。
碑体正面刻着北极柳和北极熊的图案,背面的文字是他和埃琳娜、伊诺克一起写的:“植柳固土,观冰守温,嫩芽的新绿里,藏着苔原的心跳。”
伊诺克送给萧凡一个用海豹牙雕刻的小摆件,上面刻着冻土、海洋和北极熊的图案:“这个摆件能提醒你,北极苔原永远有一片冻土在等你回来。”
“探索号”
驶离北极海域时,萧凡站在甲板上,望着那片逐渐远去的苔原。
阳光下,种植区的北极柳在风中轻轻摇曳,白风站在冰面上,朝着“探索号”
的方向,出悠长的叫声。
林夏走到他身边,递给她一杯热咖啡:“下一站是非洲萨赫勒地区,科考站的穆罕默德说那里的沙漠化越来越严重,牧民们的牛羊找不到水草,很多人都被迫离开家园,我们在亚马逊和北极用的固土和种植技术,或许能帮到他们。”
萧凡接过热咖啡,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
他翻开穆罕默德来的资料,照片上的萨赫勒地区一片枯黄,原本的草原变成了沙漠,几只瘦骨嶙峋的牛羊在沙漠里艰难地行走,寻找着零星的水草——它们的栖息地正在被沙漠吞噬,食物也越来越少。
“萨赫勒地区是非洲的生态屏障,要是沙漠化继续加剧,周边国家都会受到影响,”
他说着从背包里拿出笔,在资料上画起了设计图,“得先在沙漠边缘种上沙棘和骆驼刺,这两种植物耐旱耐贫瘠,能固定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