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花苞缓缓绽放,变成了一朵朵半透明的蓝色晶花,花瓣上还沾着细小的冰粒,在极光下折射出璀璨的光芒。
“和爷爷写的一模一样!
极夜则绽放!”
林夏的声音带着哽咽,她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轻轻碰了碰晶花——花瓣冰凉,像凝结的极光。
萧凡正准备用相机记录这一景象,突然听到远处传来“轰隆”
一声。
阿伦脸色一变:“是冰崩!
快往冰洞跑!”
众人立刻收拾装备,跟着阿伦往营地方向狂奔。
极地的冰崩来得极快,转眼间,巨大的冰块就从冰川上方滑落,砸在雪地上,扬起漫天雪雾。
萧凡紧紧握着装有冰泉样本的取样瓶,另一只手拉住林夏,老周则将培养舱的保温泡沫抱在怀里,生怕被冰块砸坏。
回到营地时,众人都成了“雪人”
。
临时实验室的帐篷被雪雾吹得有些变形,培养舱幸好有保温泡沫和吸热膜保护,没有受到太大损伤。
陈禾立刻检查冰泉样本,现大部分样本都完好无损,只是装着冰蓝藻的取样瓶,瓶壁上结了一层薄冰。
老周用温水小心地融化薄冰,突然现冰层与冰蓝藻接触的地方,竟长出了细小的蓝色晶芽——是冰层中的矿物质,与冰蓝藻产生了共生反应!
“这冰蓝藻比我们想象的更适应极地环境!”
萧凡眼前一亮,立刻调整实验方案。
他们设计了四组实验:第一组用纯极地冰泉卤液+冰蓝藻+金晶母矿瓷坯,第二组加入3沙海金晶提取物,第三组混合5红泉叶纤维,第四组则加入少量极地抗冻苔的提取物——阿伦说极地抗冻苔能在-6oc的环境下存活,或许其提取物能增强晶须的抗冻性。
实验开始后,极地的极夜和极昼交替给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极夜时,没有阳光照射,培养舱内的温度持续下降,陈禾不得不每隔两小时就启动加热棒,避免晶须被冻裂;极昼时,阳光虽然强烈,但热量难以穿透冰层,老周又要调整培养舱的吸热膜,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热量。
林夏则每天晚上都会去极光谷的冰泉边,观察晶花的变化——她现,晶花在极昼来临前会逐渐闭合,将冰蓝藻藏在花瓣里,避免白天的低温损伤。
第四天清晨,萧凡和团队检查实验进展时,现了惊喜的变化。
第一组的瓷坯上,长出了纯蓝色的晶须,晶须表面有一层薄薄的冰质保护膜,能抵御严寒;第二组加入沙海金晶提取物后,晶须的颜色变成了蓝金色,在极光下不褪色,还能吸引极地的夜光藻;第三组的晶须是蓝红色相间的,红泉叶纤维增强了晶须的韧性,即使在冰层挤压下,也能保持完整;最神奇的是第四组,加入极地抗冻苔提取物的晶须,不仅长成了羽毛状,还能在低温下释放微弱的热量,融化周围的薄冰,为自己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像极地的“暖冰草”
。
“检测到‘冰生共生结构’!”
陈禾的检测仪出清脆的提示音,“这种结构能让晶须在-5oc的极端低温、极昼极夜交替的环境下存活,还能通过释放热量调节周围温度,太神奇了!”
老周伸手碰了碰第四组的晶须,惊讶地现它表面的冰质保护膜,竟能随着温度变化调节厚度——温度过低时,保护膜会变厚,增强保暖性;温度稍高时,保护膜会变薄,避免晶须过热。
萧凡却注意到一个问题:第三组的晶须虽然韧性强,但在极光强烈时会变得脆弱,容易断裂。
他想起极光谷冰泉边的冰层,那些冰层在极光下泛着透明的蓝色,或许含有能增强晶须稳定性的成分。
阿伦听说后,立刻带着他去极光谷采集冰样——这些冰层来自冰泉周围的“冰脉层”
,含有丰富的钙元素。
当萧凡将oo3的冰脉层提取物加入新卤液时,晶须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
两天后,新培育的晶须不仅稳定性增强了4o,还变得更加有光泽,蓝金色的晶须在极光下像流淌的星河,到了晚上,夜光藻停在晶须上,形成“晶藻共舞”
的景象。
“这是‘极冰蓝晶’!”
林夏兴奋地喊道,她翻开爷爷的日记,在最新一页写下:“极光谷冰泉,晶花随极光,冰生蓝晶须,抗冻亦坚韧。”
阿伦看到“极冰蓝晶”
时,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我们极地的‘极光祭’快到了,要是能把这些晶须挂在冰川上,晚上肯定像撒了一地的星星!”
陈禾立刻提议:“还可以用‘极冰蓝晶’做极地科考的加热装置!
晶须释放的热量能融化冰雪,提供饮用水,比传统的燃油加热器更环保!”
萧凡当即和当地的极地保护站达成合作,决定在极光祭上展示“极冰蓝晶”
。
他们还设计了“晶须警示标”
——将“极冰蓝晶”
固定在冰川裂缝的边缘,夜晚,蓝色的晶须在极光下醒目,提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