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粉——阿凯说这种贝壳粉能增强生物结构的抗压性,或许能让晶须更耐高压。
实验过程中,团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模拟深海的高压环境,他们将培养舱的压强设定为7o兆帕,还需要用加热管模拟热泉喷口的局部高温。
白天,陈禾每隔一小时就检查一次培养舱的压强和温度,避免出现偏差;夜晚,老周则守在实验室,观察晶须的生长情况。
林夏每天都会对着爷爷的日记记录实验数据,她现,玄晶藻在热液流动时生长度更快,一旦热液流减慢,就会进入休眠状态——这与日记里“暗涌则舒展”
的描述完全一致。
第五天清晨,萧凡和团队检查实验进展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第一组的瓷坯上,长出了纯暗紫色的晶须,晶须表面有一层薄薄的硅质膜,能隔绝高温;第二组加入极冰守护晶提取物后,晶须的颜色变成了紫蓝色,在模拟热液的红光下不褪色,还能吸引深海的荧光虾;第三组的晶须是紫金色相间的,沙海金晶粉末增强了晶须的韧性,即使在高压下被轻微挤压,也能恢复原状;最神奇的是第四组,加入贝壳粉的晶须,不仅长成了网状结构,还能在热液喷时吸收热量,在热液减弱时释放热量,保持周围环境的稳定——像深海的“恒温网”
。
“检测到‘深生共生结构’!”
陈禾的检测仪出提示音,“这种结构能让晶须在7o兆帕高压、3ooc温差的环境下存活,还能通过吸热和放热调节温度,太不可思议了!”
老周用探针触碰第四组的晶须,现硅质膜的厚度会随着热液温度变化——温度越高,膜越厚,隔热性越强;温度越低,膜越薄,能更好地吸收热量。
萧凡却注意到一个问题:第一组的晶须虽然耐高温,但在长时间黑暗环境下,生长度会变慢。
他想起深海热泉喷口旁的“化学能细菌”
,这些细菌能利用热泉的化学物质产生能量,或许可以从它们身上提取促进生长的成分。
阿凯听说后,立刻带着科研团队采集了热泉周围的细菌样本,经过提纯,得到了一种“化学能提取物”
。
当萧凡将oo2的化学能提取物加入新的热液培养剂时,晶须生了惊喜的变化。
两天后,新培育的晶须不仅在黑暗中生长度加快了5o,还变得更加有光泽,暗紫色的晶须在模拟热液的红光下像流动的紫水晶,到了晚上,荧光虾停在晶须的网状结构上,形成“晶虾共舞”
的景象。
“这是‘深海玄晶’!”
林夏兴奋地喊道,她在爷爷日记的最后一页写下:“黑烟囱热泉,晶花伴热涌,深生玄晶须,抗压亦恒温。”
阿凯看到“深海玄晶”
时,忍不住拍手叫好:“我们深海科考队一直在找能长期监测热泉的设备,要是把这些晶须装在探测器上,既能抵抗高压高温,又能通过晶须的状态判断热泉活动,比传统设备好用多了!”
陈禾立刻提议:“还可以用‘深海玄晶’做深海空间站的保温层!
晶须的网状结构能隔绝低温,释放的热量还能提供能源,太环保了!”
萧凡当即和深海科考站达成合作,决定将“深海玄晶”
用于热泉长期监测。
他们还设计了“晶须预警器”
——将“深海玄晶”
固定在热泉喷口附近,一旦热泉活动异常,晶须的颜色会从紫变赤,及时向科考船送预警信号。
就在团队准备进一步研究“深海玄晶”
的共生机制时,林夏在爷爷日记的夹页里现了一张泛黄的照片。
照片上,年轻的爷爷站在一处热泉喷口旁,手里拿着一块暗紫色的晶体,晶体上刻着那个熟悉的符号——三个光点缠绕着晶须。
“爷爷真的找到过深海玄晶!”
林夏的眼眶泛红,手指轻轻抚摸照片上的符号,“他把所有脉晶产地的符号都刻在母矿上,是想告诉我们,这些地方都是自然的宝藏,需要我们一起守护。”
三天后,萧凡团队在阿凯的带领下,再次下潜到“黑烟囱区”
,寻找玄晶母矿。
这次,他们带上了装有“深海玄晶”
的探测机器人,机器人的外壳上覆盖着晶须,能更好地适应深海环境。
当机器人靠近主喷口西侧的一处海沟时,探测器突然出警报——这里的脉晶素浓度是主喷口的3o倍!
机器人缓缓驶入海沟,探照灯的光束中,一块巨大的暗紫色晶体出现在眼前。
晶体镶嵌在海底岩石中,表面布满了细小的孔洞,热泉从孔洞中渗出,在周围形成了一片片晶花。
“是玄晶母矿!”
陈禾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带着颤抖,“母矿中央的符号,和之前所有产地的都一样!”
萧凡操控机器人靠近母矿,镜头清晰地拍下了那个符号——三个光点缠绕着晶须,像是在诉说着自然共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