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红色,岸边的砂岩上布满了蜂窝状的孔洞。
“这里的砂岩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卤液的橙红色就是铁元素造成的。”
戴维斯蹲在泉边,掬起一捧泉水,“而且这里的微生物能分解砂岩中的矿物质,与脉晶素结合形成独特的晶体结构。”
陈禾很快在泉水中现了一种橙红色的微生物,身体呈椭圆形,能将砂岩中的铁元素储存在体内,分泌的粘液能将砂岩颗粒粘合成细小的晶核。
“就叫它‘砂魂菌’!”
陈禾兴奋地说,“它能和脉晶素结合,让盐晶呈现出砂岩的纹理,而且颜色会随光照变化——光照强时深,光照弱时浅。”
萧凡立刻调配卤液:砂岩卤泉原液+砂魂菌+砂岩瓷坯、砂岩卤泉+5冰彩共生晶粉末+砂魂菌、砂岩卤泉+3火樱共生晶粉末+砂魂菌,三组实验同时进行。
澳洲的强烈日照给培育带来了挑战。
第一天,第一组的瓷坯上就长出了橙红色晶须,但晶须很快因为日照太强开始褪色;第二组的晶须则因为温度过高,表面出现了裂纹。
萧凡和陈禾调整了实验室的遮阳设备,将第一组的日照时间控制在每天6小时,第二组温度降至28c,同时在卤液中加入少量火山墨晶粉末——火山墨晶粉末能吸收多余的热量,防止晶须褪色和开裂。
调整后的第三天,第三组率先有了突破。
瓷坯上长出的橙红色晶须带着砂岩的纹理,像被雕刻过的玛瑙,光照强时,晶须会变成深红色;光照弱时,又会变回橙红色。
第二组的晶须则呈现出温暖的橙黄色,表面泛着细小的金色光点,那是砂魂菌分解砂岩矿物质后形成的;第一组的晶须最惊艳,呈深红色,表面有清晰的砂岩孔洞纹理,触碰时竟带着砂岩的粗糙质感——原来砂魂菌不仅能保留砂岩的纹理,还能还原砂岩的触感。
戴维斯看到砂岩盐晶时,忍不住惊叹:“这简直是大自流盆地的缩影!
橙红色是砂岩的热情,孔洞纹理是大地的记忆,太神奇了!”
萧凡却有了新的想法:“如果把砂岩瓷坯做成砂岩地貌的形状,会不会让盐晶更有地域特色?”
他们立刻做了尝试——将瓷坯做成大自流盆地特有的“波浪岩”
形状,再倒入卤液。
一周后,他们得到了一颗“波浪岩盐晶”
:晶须顺着波浪岩的纹理生长,呈现出层层叠叠的橙红色,像把大自流盆地的日落冻在了一起。
“这是‘砂焰共生晶’!”
陈禾拍照时,相机的闪光灯让盐晶呈现出不同的光泽,“每种纹理的脉晶素特性都不同,表层的脉晶素能反光,中层的脉晶素能保色,底层的脉晶素能抗压,太完美了!”
萧凡笑着补充:“这就是脉晶素的魅力,它能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微生物,呈现出无限的可能。”
就在澳洲团队忙着完善“砂焰共生晶”
工艺时,阿尔卑斯基地传来了好消息。
老周和登山协会合作,开出了“雪山精灵晶”
系列饰品——用“冰彩共生晶”
做成的吊坠和手链,在雪地里能出微光,深受登山者和游客的喜爱。
登山协会还特意寄来一枚用“冰彩共生晶”
和金属打造的登山纪念章,上面刻着勃朗峰的图案,作为对团队的感谢。
萧凡团队将“砂焰共生晶”
和“雪山精灵晶”
的样本寄给了日本的佐藤。
佐藤收到后,立刻带着样本去了奈良工艺协会,很快就有了回音——奈良工艺协会计划在全球范围内举办“脉水盐晶巡展”
,邀请萧凡团队、阿尔卑斯登山协会、澳洲地质团队共同参展,让更多人了解脉水文化和盐晶的魅力。
巡展第一站设在巴黎。
展览大厅里,“冰彩共生晶”
在特制的低温展柜里泛着淡紫色的微光,“砂焰共生晶”
则在模拟澳洲日照的灯光下呈现出橙红色的砂岩纹理,“火樱共生晶”
夜灯和“雨林三色晶”
摆件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每个盐晶旁边都放着一块电子屏,循环播放着盐晶的培育过程和背后的地域故事。
有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看到“砂焰共生晶”
时,激动地对萧凡说:“我老家就在大自流盆地附近,没想到这里的卤泉能长出这么美的盐晶!”
萧凡笑着说:“每个地方的脉水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只是把这些故事用盐晶的方式呈现出来。”
留学生点点头,拿出手机拍照:“我要把这些照片给老家的人,让他们也看看家乡的脉水有多神奇。”
巡展结束后,佐藤递给萧凡一份新的合作清单:“有很多国家的科研机构都想和我们合作,一起探索当地的脉水资源。”
陈禾翻开清单,上面列着二十多个国家的名字,从北极的冰原到非洲的草原,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脉水等待被现。
老周也笑着说:“我已经设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