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种粘液比竹晶菌的粘液更粘稠,能更好地固定晶须的形态。
“咱们可以把茶多酚作为冰晶菌的‘营养剂’,”
陈禾对着萧凡笑,“以后培育冰骨晶,就按o1的比例加茶多酚,既能加快生长度,又能让晶须更稳定。”
接下来的几天,萧凡团队又做了新的尝试——他们在卤液里加了少量竹纤维粉末,没想到晶须竟开始围绕竹纤维生长,形成了“竹芯冰壳”
的结构;加了红色食用色素后,晶须变成了淡紫色,像冰原上的极光。
老周看着这些奇特的盐晶,忍不住感叹:“以前总觉得盐晶就是咸的,没想到能这么多变,又是彩色的,又是带纹路的,还能跟着微生物‘动’。”
萧凡笑着点头,手里翻着最新的检测报告:“这就是科研的魅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会有什么新现。”
就在他们准备扩大培育规模时,意外生了——一场暴风雪突然袭来,保温棚被吹塌了一半,几个冰槽里的卤液结了冰,瓷坯也被冻裂了。
萧凡冒着风雪冲进保温棚,抢救出还完好的瓷坯,手指冻得通红却毫不在意:“还好大部分样本都在,咱们得赶紧加固保温棚,再在棚外加一层防风布。”
阿岩立刻联系当地的牧民,运来几捆干草和木板,四人齐心协力,用了一下午时间,终于把保温棚修好了。
暴风雪过后,萧凡现被冻过的瓷坯里,晶须竟生了奇妙的变化——原本直挺的晶须变得弯曲,像冰面的褶皱,颜色也深了一度,变成了深蓝色。
“这是低温应激反应!”
陈禾看着显微镜里的冰晶菌,“低温让冰晶菌分泌的粘液增多,晶须就跟着变形了,没想到意外还能带来新现!”
萧凡眼睛一亮,立刻决定做“低温刺激实验”
——他把瓷坯放进-5c的冷藏室,每天拿出来观察一次,现晶须的弯曲程度会随着低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最多能弯曲成螺旋状,像冰原上的龙卷风。
这个现让萧凡团队兴奋不已,他们立刻调整培育方案,增加了“低温刺激”
环节,培育出了带螺旋纹路的冰骨晶。
当他们把这种盐晶寄给岭南工艺协会时,会长当场拍板,要将它作为国际工艺展的特别展品。
“这盐晶既有北方冰原的凛冽,又有南方竹韵的灵动,太绝了!”
会长在电话里说,“你们一定要在展会上详细讲解培育过程,让全世界都看看中国脉水的神奇!”
准备展会的日子里,萧凡没闲着,他把冰原卤泉的研究成果整理成论文,投稿给了《矿物学报》,还和陈禾一起,编写了《冰晶菌培养与冰骨晶培育指南》,详细记录了温度、湿度、卤液配比等关键数据。
“咱们不仅要做科研,还要把技术传承下去,”
萧凡对团队说,“让更多人了解脉水养晶,参与到这项研究里来,才能让这门手艺走得更远。”
国际工艺展开幕当天,萧凡团队的展台前依旧人山人海。
他穿着白大褂,手里拿着螺旋状的冰骨晶,对着观众讲解:“这淡蓝色来自冰原卤泉的x元素,螺旋纹路是低温刺激的结果,里面的冰晶菌能让盐晶在零下1oc保持活性,每一颗盐晶都是自然与科学共同的杰作。”
有个来自日本的工艺师挤到前排,手里拿着一块樱花形状的瓷坯:“萧研究员,我家乡的温泉里有樱花萃取液,能不能培育出带樱花纹的盐晶?”
萧凡接过瓷坯,眼睛一亮:“当然可以!
樱花萃取液里的黄酮类物质,说不定能让盐晶长出粉色的晶须,咱们可以合作试试!”
两人当场交换了联系方式,约定展会后就开展合作研究。
陈禾悄悄在萧凡耳边说:“你看,又有新的脉水在等咱们了,从北方的冰原到日本的温泉,咱们的脉水地图越来越大了。”
展会结束后,萧凡团队踏上了返程的路。
车子驶离冰原时,他回头望,夕阳下的冰原泛着淡淡的金光,冰卤泉的蓝雾在远处飘荡,像在诉说着未完的故事。
“接下来,咱们去日本看看樱花温泉,”
萧凡对着众人笑,“然后再去西北的沙漠,看看那里的盐湖能不能长出带沙纹的盐晶。
每一处脉水都有自己的秘密,每一颗盐晶都有自己的生命,咱们的研究,永远不会停下脚步。”
陈禾点点头,手里翻着刚收到的《矿物学报》录用通知:“咱们的论文被录用了,编辑说这是近年来脉水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老周则抱着新做的樱花形瓷坯:“我已经开始研究樱花纤维的特性了,保证能做出最适合培育樱花盐晶的瓷坯!”
阿岩笑着说:“等你们下次来北方,我带你们去更深的冰原,那里有更神奇的卤泉,说不定能找到新的元素!”
车子在雪地里留下一串长长的车辙,载着满车的希望和期待,驶向远方。
萧凡望着窗外不断后退的冰原,心里清楚,这趟科研之旅没有终点——还有无数未知的脉水在等待探索,还有无数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