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潮笺·石语
清明前的雨总带着股潮气,萧凡给盐母棚换茅草顶时,一滴雨落在铜鼎沿上,竟“滋”
地冒了个泡。
他低头看,鼎里的星烬不知何时凝了层薄霜,霜上印着些细碎的纹路,像谁用指甲在霜面划了道地图。
“别碰那霜。”
徐老人揣着抄本从盐田回来,裤脚沾着泥,“今早去看老盐井,井沿的石板裂了道缝,缝里渗出来的水,跟这鼎沿的霜一个味。”
他蹲下身,用手指蘸了点鼎沿的水渍,凑到鼻尖闻——除了硫磺味,还有股极淡的土腥气,像刚挖开的老地基。
小女孩抱着玻璃罐蹲在棚角,罐里的鱼苗尾鳍上已有三十五道环纹,最外侧的粉纹上,爬着些灰黑色的斑点,像嵌了几粒细沙。
她用指尖敲罐壁:“它总用头蹭斑点,是不是不舒服?”
话音刚落,鱼苗突然摆尾,尾鳍拍起的水花溅在铜鼎的霜面上,霜纹竟顺着水花漫开,慢慢连成一片,最后凝出个“石”
字。
徐老人突然翻起抄本,指尖划过“民国二十三年封灶”
那页时停住了。
页边有行模糊的朱砂字,是去年没注意到的:“盐母有根,藏于石下,石语显时,需以星烬融之。”
他抬头看盐母棚中央的盐母晶石,晶石底座是块半人高的青石,石缝里长满了青苔,“这石头怕是不一般。”
萧凡拿镰刀割掉青石底座的青苔,青苔下面竟有凿痕——不是杂乱的纹路,是规则的螺旋状,像盐工用凿子一圈圈刻出来的。
他用手摸凿痕,指尖刚碰到石面,就觉得手心麻,像有细电流窜过。
青石突然轻轻震动,石缝里渗出些浑浊的水,水里混着灰黑色的细沙,和鱼苗尾鳍上的斑点一个色。
“快拿星烬来!”
徐老人递过铜鼎里的星烬。
萧凡捏起一撮星烬,撒在青石的凿痕上,星烬遇着石缝里的水,突然“噼啪”
响起来,淡蓝的火苗窜起半尺高。
火苗里浮出个模糊的人影,是个老盐工,正拿着凿子往青石上刻,嘴里还念叨着:“石根连盐脉,脉通则盐丰,脉断则盐枯……”
火苗慢慢熄灭,青石上的凿痕亮了起来,像被火烤过的铁线。
萧凡顺着凿痕摸,摸到青石背面时,现有块石头是松动的——是块巴掌大的石块,嵌在底座里,石面上刻着个“脉”
字。
他把石块抠出来,石块下面是个深洞,洞里黑黢黢的,能听见“滴答”
的水声。
小女孩突然把玻璃罐举到洞口:“它想进去!”
罐里的鱼苗正急得打转,尾鳍上的灰黑斑点亮得刺眼。
萧凡解开罐盖,鱼苗“嗖”
地跳进洞里,洞里的水声突然变响,像有水流顺着洞往下淌。
徐老人拿火把往洞里照,只见洞底连着条细缝,缝里隐约能看见银白的光,像盐粒在光。
“是盐脉!”
徐老人眼睛一亮,“盐母晶石的根扎在盐脉上,这青石底座是护脉的!
去年咱们只知道护盐母,倒忘了护这石根。”
他翻出抄本里的盐田图谱,指着图谱下方的小字,“你看,这里写着‘石根需以盐井水养,三日一浇,可保盐脉通’。”
众人提着桶往老盐井打水,刚把水浇在青石底座上,青石就更亮了,凿痕里的光顺着石缝往下渗,像银线钻进土里。
小女孩蹲在青石旁,看着洞里的鱼苗游出来,尾鳍上的灰黑色斑点慢慢淡了,第三十六道浅绿环纹正往上爬,爬过粉纹时,环纹里竟映出青石的凿痕。
可浇了两天水,萧凡现青石底座的震动并没停——尤其是夜里,能听见青石和地面摩擦的“咯吱”
声,像要从土里拔出来。
徐老人趴在青石上听,突然拍了下大腿:“洞底的盐脉堵了!
鱼苗刚才在洞里打转,是在报信呢。”
他让老张拿根长竹竿,往青石下的深洞里探。
竹竿刚伸进去三尺,就探不动了,往外拔时,竹竿头上沾着些暗红色的泥块,泥块里还裹着几根干枯的芦苇根。
“是去年的芦苇根掉进洞里,堵了盐脉的细缝。”
徐老人指着泥块,“得把这些东西清出来。”
萧凡脱了外套,钻进青石下的深洞。
洞不宽,刚好能容一个人爬着走,洞里的空气又湿又咸,呛得人嗓子疼。
他爬了约摸两丈远,果然看见细缝里堵着堆芦苇根和泥块。
他用手往外扒,扒到一半时,指尖碰到个硬东西——是块圆形的石子,石子上刻着个“通”
字,和之前鱼腹里的石子一样。
把石子抠出来,细缝里突然涌出股清水,水里带着银白的盐粒,顺着洞往外淌。
萧凡跟着水流爬回洞口,刚探出头,就见徐老人正往青石上浇盐井水,青石底座的震动突然停了,凿痕里的光变得均匀,像铺了层碎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