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和商汤,这一对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君臣,他们以自己国家的名义取代了夏朝,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关于伊尹背后是否有阐教的算计,我们无从得知。
然而,从后来伊尹放逐太甲、几乎垄断大商权力的行为来看,似乎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端倪。
虽然伊尹出身于奴隶,却能登上如此高位,这确实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按照常理来说,以阐教的一贯作风,像伊尹这样的人恐怕是难以入得了他们的法眼的。
但是,世事难料,谁又能说得准呢?
商汤以“吊民伐罪”
的口号推翻夏朝,这一举动不仅开启了朝代更迭的先河,更为商代夏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这个过程中,商汤对夏朝末代君主癸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抹黑。
将癸与后世臭名昭着的纣王相提并论,他们的罪名和亡国过程简直如出一辙,只不过是换了个名字罢了。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伊尹的反间计不仅让夏国的文武官员命丧黄泉,而且所有的罪责都被强加在了癸的身上!
更过分的是,什么宠幸妖妃、大兴土木、奢靡无度等等恶名,也全都一股脑地扣在了癸的头上。
不知道此时此刻的汤,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的后代子孙将来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呢?
当然,这样的事情汤只需要点个头表示同意就可以了,真正去执行的还是那些握有笔杆子的人,也就是阐教势力的代表们。
他们好不容易沾上了人道气运,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于是便拼命地抹黑癸,甚至还给他起了一个恶谥——桀。
然而,对于贵族之间对共主的反叛行为,他们却全部美化成了正义之举,对汤“网开三面”
的攻心策略更是赞不绝口,称其为仁慈之举。
可是,对于汤先剪除的那些弱小国家,他们却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由此可见,阐教介入朝代更迭之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只是具体是汤还是伊尹在背后操纵,就很难说得清楚了。
当然,花无百日好的道理,就如同那灿烂的春花,虽然娇艳欲滴,但终究会凋谢一般,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了。
然而,人们往往在胜利的喜悦中,会忽略这一点。
汤也不例外,他在战胜夏国后,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对于夏国遗民投奔犬戎这一事件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然而,正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如同蝴蝶效应一般,为后来犬戎势力的不断壮大埋下了伏笔。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到了周朝时期。
犬戎的势力已经展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程度,他们甚至一度攻破了大周的国都,给周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这场浩劫不仅让大周的国运遭受重创,也使得天下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各国纷争不断,战火四起,一个充满着血腥与杀戮的时代——东周列国的大争之世,就此拉开帷幕。
在这乱世之中,无数英雄豪杰崭露头角,他们各展其能,争夺天下霸权。
而最终统一华夏的祖龙祖辈,也是在整合了犬戎的势力之后,才得以奠定大秦的基业。
由此可见,夏国遗族所保存的从黄帝时代开始的锐意进取和艰苦卓绝的精神,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相反,这种精神在人族陷入最恐怖的内讧之时,如同一把利剑,刺破黑暗,再次终结了人道气运被仙神掌控的悲剧。
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轮回,不断地重复着相似的故事。
东夷贵族原本以为商汤代夏能够给他们带来利益,却未曾料到,这只是历史循环中的一个环节,而他们也不过是这循环中的一颗棋子罢了。
然而,商汤却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从贵族中选拔官员的传统做法。
这一决策仿佛是伊尹为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他看到了不同的可能性。
伊尹不仅先后辅佐了多位商王,而且不遗余力地提拔底层百姓进入朝廷任职。
他希望通过这种文火慢炖的方式,逐步淘汰那些跟不上人族历史展进程的老贵族。
这一举动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彻底打破了所有贵族之间的默契。
东夷地区的叛乱也因此开始零星爆。
起初,挟着大胜之势的商朝轻而易举地平定了这些叛乱,但根本性的矛盾已经深埋其中,难以根除。
尽管如此,商朝在武丁时期达到了最为鼎盛的状态,这个横扫蛮族(方)的强大王朝,仍然不得不预留足够的兵力,以备不时之需,随时准备派遣出去扑灭东夷的叛乱。
整个贯穿始终的,始终萦绕着对东夷的评判,这种评判从未停止过。
深究其中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原因听起来有些荒诞,那就是商汤在当时的东夷地区并非最强大的诸侯,但却是反叛最为坚定的。
当商汤攻破夏都时,那些东夷的大国都瞠目结舌,因为他们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