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重生港岛,家大业大 > 第694章 扼住命运的喉咙,分化瓦解

第694章 扼住命运的喉咙,分化瓦解(2 / 3)

除了这份调研报告之外,他的案桌上还摆放着历任港督对于离任后的述职报告,和对于港岛的研究分析论文。

葛量洪、柏立基、戴麟趾、罗富国、贝鲁......

一个个名字,全是港岛的历任港督。

而在这么多的文字当中,他总结出了几个关键的字眼。

【分化瓦解】

华人有着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精神世界。

以儒家文化和传统内涵构建出了一个区别于西方文明的东方文明。

要用西方治理城市的方式,治理这座城市肯定是行不通的。

对于中国人最为了解的还是中国人。

要想真正治理好港岛这座城市,最需要仰仗的还是当地人。

用权力、财富、利益分化瓦解。

这是从1840年开始,英国占据这座岛屿开始便逐渐总结出来的认知。

在麦理浩的调研报告中,出现了很多华人的名字。

而在那么多名字当中。

有一个人给他的印象极其深刻。

仅次于邵维鼎之下。

这个人的命运,本来应该直飞冲天。

却因为邵维鼎的出现,拦腰折断。

【李家诚】

丹尼士·希利用钢笔,点在这个名字上面。

如同一只大手,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

哐当!

“出来放风了!”

随着铁门的打开,一间间狱牢内走出数之不尽的犯人。

这里是赤柱监狱,港岛关押重刑犯的场所。

从1937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这里就是港岛最大的、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设防监狱。

这里的犯人,要么是重刑犯要么就是死刑犯。

防卫十分严格。

但再严格的监狱,却也少不了权力的插手。

“李先生,这是最近半个月的报纸,都给你送来了,你还需要什么东西,可以先写下来,下次我们再过来的时候可以给你送过来。”

在囚犯放风期间,一名年轻的狱警捧着一大堆的报纸,送进了一间独立囚室。

这间囚室,可以说除了自有和电器之外,其他该有的都有。

而最多也最令人醒目的就是书。

满屋子的书。

《史记》《资治通鉴》《世界史》《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罗马帝国衰亡史》

各类书籍全都有,但最多的还是史书。

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

而除了这些书籍之外,在墙角还有一大摞报纸。

都是最近一年内的报纸。

《明报》《朝阳日报》《星岛日报》等等。

虽然说不能对于外界做到事事尽知吧,但也不至于与世界脱轨。

这些报纸每半个月就有人送过来一沓。

伙食虽然一般,但精神食粮却真的是吃的饱饱的。

摘下眼镜,李家诚揉了揉眼睛接过了狱警手里送进来的一沓报纸,道:“没什么需要的,对了,给我买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以前太忙,他的视野只是局限于小小的港岛。

但紧随着邵维鼎回港,以大格局大视野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将秉承着旧时代的港岛传统商人一一击败。

他在牢里这快一年的时间里,自省了很多。

一开始他很疑惑邵维鼎的见识格局到底是从哪来的?

根据邵维鼎的人生阅历来看,无疑在国外的那段时间查不出来,而那几年他读的又是世界史。

于是李家诚便在旧纸堆——史学类书籍当中寻找答案。

以前没时间读书,可现在他的时间多的只能用来读书。

后来,他从报纸上看到。

几乎全球都在掀起一场反凯恩斯主义的浪潮,试图在亚当斯密的“那双看不见的手”中寻找新的答案。

美国的里根,实行的经济改革。

英国的撒切尔,重用弗里德曼,开启的私有化改革。

毫无疑问,都是从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蜕变而出的新自由主义改革。

可以说,他们两个人正在将“大政府、福利国家”等这些支撑着二战后西方经济的框架统统打碎。

李家诚有预感,美英奉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将逐步渗透到全球各地。

新自由经济会衍生出什么时代呢?

当李家诚还感觉到眼前仍然一片迷雾,看不清未来方向的时候。

邵维鼎的那句“全球化浪潮”,突兀的出现在眼前。

之前听只觉得惊雷炸响。

但如今看了这么多书,看了这么多国际新闻。

视野放置于全球下,他的思路逐渐开阔。

自从二战结束,求己耳拉开铁幕,嘟噜门掀起冷战以来,世界便中断横裂。

然而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以及美英两国所奉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

毫无疑问正逐步打破这些隔阂,全球化浪潮不是滚滚

最新小说: 穿宋后与语文天团为敌 刚满十八岁,系统让我开始养老 都市修真便利店 今生只为你 铁血巾帼 九零恶毒后妈,我靠洗白养崽暴富 我的弟弟是狼灭 我父母的中二幻想照进现实了!? 高武:略微出手就是系统的极限 勾帝心,陛下被钓成了翘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