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末的燕京已浸在微凉的秋意里,三里屯的梧桐叶刚染浅黄,娱乐圈的暗流却早已汹涌。
王疯的公关团队选在9月3日这天放出重磅消息:刚宣布恢复单身的他,新女友竟是张子怡——那个年初凭《宗师》横扫华表奖、金像奖等八大奖项,在北美票房斩获千万美元的“国际章”。
“这波热度能撑到17号电影上映。”张子怡的经纪人在内部会议上敲着桌面,屏幕上跳动着最新商业报价:自《宗师》全球热映后,其代言费已从1600万飙升至2000万,是胖冰的两倍。
团队精心策划了曝光节奏:先是狗仔拍到两人同回公寓的模糊画面,再由王疯发布含“宗师级缘分”的暧昧微博,最后通过合作品牌放出高清合影,每一步都精准踩向《非常好运》的上映节点。
这部《超级完美》的姊妹篇野心勃勃,不仅集结了王力洪、姚沉等群星,还远赴澳门、新加坡取景,试图复制前作过亿票房的神话。
9月5日午后,王疯看着围脖热搜榜前排的“王疯张子怡恋情”词条,正和团队庆祝预热成功,却没注意到后台数据突然出现异常波动——一个未被监测的关键词正以每分钟万次的速度攀升。
傍晚六点十七分,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就在这个看似普通的时刻,王妃的一条微博更新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整个社交媒体。
这条围脖只有短短十九个字:“十年修得同船渡,今已缘尽,愿各自安好。”
然而,这简单的几句话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和情感,仿佛是王妃在向世界宣告她与某人的关系已经走到尽头。
这则离婚声明就像投入舆论场的一颗核弹,引发了轩然大波。
仅仅三分钟内,王妃的微博服务器就出现了短暂的卡顿,显示出这条消息的影响力之大。
十七分钟后,转发量已经突破了惊人的10万次,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三小时整,当时间来到晚上九点十七分时,这条微博的转发量定格在了令人瞠目结舌的52万次,同时还有28万条评论。
这个数字不仅直接刷新了当月的微博热搜纪录,更让所有人都对王妃的影响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然而,更令人咋舌的是官方媒体的反应。央妈新闻客户端在六点四十六分,也就是王妃发布微博后的仅仅二十九分钟,就迅速发文确认了这一消息。
这一速度比以往任何娱乐事件的响应速度都要快出三倍之多,足以证明王妃的离婚事件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这已不是单纯的明星八卦。”一位资深媒体人在朋友圈中如此分析道。
王妃作为一位国民度横跨三代的艺人,她的婚姻状况早已超越了娱乐范畴,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她的粉丝还是普通民众,都对她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关心。
当晚,《新京报》紧急撤下原定头版,临时换上“十年婚姻落幕”的特大标题;次日,《人民日报》文化版罕见刊文讨论“公众人物的情感边界”。
国际舆论的跟进更显事件分量。
英国《卫报》以“中国版戴安娜时刻”为题,梳理两人从隐婚到公开的时间线;《纽约时报》则聚焦“微博时代的舆论爆发力”,特别提及12小时内35万条评论中蕴含的社会情绪。
截至9月16日,“王妃李丫朋离婚”主话题讨论量达419万条,衍生话题总览突破677万条,占当月娱乐话题总量的58%。
王疯的团队在恐慌中度过了那个夜晚。
公关总监每隔十分钟刷新一次热搜,眼看“王疯章子怡”从第3名跌至第17名,最终彻底消失在前20行列。
“早知道押后一天。”王疯对着手机屏幕猛捶桌子,章子怡团队更是焦头烂额——《非常好运》的宣传物料刚铺满影院,却没人再关心这部糅合了特工戏与爱情喜剧的电影。
此时,马桶卫视《快乐男生》直播现场正上演戏剧性一幕。
评委谢停疯在选手演唱间隙突然笑出声,眼角的皱纹堆成褶皱。
当镜头扫过他泛红的眼眶时,现场观众瞬间会意,“恭喜”“在一起”的喊声浪涛般涌起。
这段未被剪辑的画面迅速出圈,成为离婚事件中最耐人寻味的注脚,甚至短暂挤入热搜第4名,再次挤压了王疯的生存空间。
9月17日《非常好运》上映当天,院线给出28.09%的排片率,却难掩票房颓势。
午夜场票房仅为同期《一夜惊喜》的六成,豆瓣开分5.4分,满屏都是“广告堆砌”“装嫩失败”的吐槽。
有观众刻薄评论:“比起电影,张子怡和王疯被抢头条的故事更有戏剧性。”据说王疯在首映礼后台全程黑脸,面对记者提问只丢下一句“时机不对”。
就在整个娱乐圈聚焦离婚余波时,李文东的团队正悄然布局。
这位手握《惊天魔盗团》全球发行权的制片人,早在9月10日就预判到舆论降温节点,提前联络了12座城市的院线经理。
9月18日,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