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服。你们看,这件衣服的夹层里有微型液囊,能根据过载情况自动调节液体压力,防止血液回流和脑部缺血。上周我们做过测试,穿上它,即使在9G过载下,测试者也能保持清醒,各项生理指标都正常!”
“9G?!”
实验室里瞬间炸开了锅。陈院士手里的平板差点掉在地上,他看着那件抗荷服,眼神里满是不敢相信:“张所长,你没开玩笑吧?要知道,3G过载就能让飞行员面部发麻、视野变窄;5-6G就会导致脑部严重缺血,持续2-3秒就会失去意识;超过9G且无防护,甚至会导致视网膜脱落、脑血管破裂——这件衣服,居然能扛住9G?”
张所长笑了笑,示意旁边的助手:“小王,你穿上给大家演示一下。”
叫小王的研究员立刻接过抗荷服穿上,走进旁边的离心机。
离心机启动后,屏幕上的过载数值不断攀升:3G、5G、7G、9G……当数值停在9G时,小王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出来,清晰又稳定:“报告张所长,目前无头晕、视野发黑症状,手指活动正常,能清晰读取面前的仪表数据!”
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齐齐倒吸一口冷气。
有人凑到屏幕前,看着小王脸上的表情——没有丝毫痛苦,甚至还能对着镜头比了个“oK”的手势。
陈院士扶着眼镜,手指微微颤抖:“这……这简直是航空航天领域的革命性突破!有了它,以后星际飞行的人体耐受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还有更惊喜的。”张所长的声音再次响起,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他让人拿来一块巴掌大的黑色薄膜,放在实验台上,又拿起一把高温喷枪——喷枪的温度显示为5600c,相当于太阳表面的温度。
“大家看好了。”张所长按下喷枪的开关,红色的火焰瞬间喷在黑色薄膜上。可奇怪的是,薄膜没有丝毫燃烧的迹象,甚至连温度都没怎么升高。
张所长用温度计一测,薄膜表面的温度居然只有42c,和春日午后的气温差不多。
“这是我们研发的超碳纳米管薄膜,”张所长解释道,声音里满是自豪,“它能耐受5600c的高温,热导率仅为0.03w\/(?K),是传统石墨毡的1\/50。而且它的散热速度极快,能在0.1秒内把温度从5600c降到42c——这就解决了高速飞行时的气动加热问题,哪怕飞行器以20马赫的速度飞行,舱内温度也能保持在舒适范围。”
实验室里鸦雀无声。刚才还在激动讨论的科研人员,此刻都盯着那块黑色薄膜,眼神里满是震撼。
一位研究材料科学的老教授走过去,轻轻摸了摸薄膜,喃喃自语:“这不可能……传统超碳纳米管的耐热极限只有3000c,而且散热速度远没有这么快……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这是李总亲自带队研发的,具体的核心技术我们也只掌握了一部分。”张所长笑着说,“不过除了耐热和散热,这薄膜还有一个用处——它是飞行器隐身涂层的核心材料。配合我们研发的等离子体激励器,能吸收99%的雷达波,甚至能在可见光范围内实现部分隐身。”
他话音刚落,助手就启动了飞行器的隐身模式。只见银色的“水滴”慢慢变得透明,最后只剩下一道淡淡的光影,若不是实验室的灯光照着,几乎看不见它的存在。
“我的天……”刚才那个年轻的研究员捂住了嘴,眼里满是崇拜,“这简直是黑科技!而且居然是一家做手机的科技公司搞出来的,太不可思议了!”
“不止这些。”张所长继续介绍,“飞行器的推进系统采用了新型离子推进器,续航能力是传统推进器的10倍;导航系统用了量子定位,哪怕在星际空间也不会迷路;还有应急逃生系统,能在0.5秒内弹出救生舱,自带氧气和食物,能支持两人在太空中生存72小时……”
科研人员们听得目瞪口呆,手里的笔记本写得飞快,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陈院士看着那架透明的飞行器,忽然叹了口气,语气里满是感慨:“以前我们总觉得,星际旅行是几十年后的事。可现在看来,有了这些技术,说不定再过几年,普通人也能像今天的刘小姐一样,坐着飞行器去看流星雨、去土星环了。”
实验室里响起一阵掌声。所有人的眼神里都充满了期待——他们知道,这架小小的“水滴飞行器”,不仅带来了震撼的黑科技,更打开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大门。